《峨眉山行纪》白话翻译及注释 原文 峩眉山行纪        范成大 峩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1 11:11:49

《峨眉山行纪》白话翻译及注释 原文 峩眉山行纪        范成大 峩眉有三山为一列,曰大峩、中峩、小峩。中峩、小峩昔传有游者,今不复有路,惟大峩一山,其高摩霄,为佛书所记普贤大士示现之所。自郡城出西门,济燕渡,水汹涌甚险,此即雅州江之源自嶲州卭部合大渡河穿夷界千山以来,过渡宿苏稽鎭。壬辰,早发苏稽,午过符文镇,两镇市井繁遝,类郡悬。符文出布,村妇聚观于道,皆行而绩麻,无素手者。民皆束艾蒿于门,燃之发烟,意者熏祓秽气,以为候迎之礼。午后至峩眉县,宿。癸巳,发峨眉县,出西门登山,过慈福、普安二院,白水庄、蜀村店,十二里至龙神堂。自是磵谷舂淙,林樾雄深,小憇华严院,过青竹桥、峩眉新观路口、梅树垭、两龙堂,至中峯院。院有普贤阁,回环十数峯绕之,背倚白崖峯。峯右傍最高而峻挺者,曰呼应峯,下有茂真尊者庵,人迹罕至。孙思邈隠于峨眉,茂真在时,常与孙相呼相应于此云。出院,过樟木、牛心二岭及牛心院路口,至双溪桥。乱山如屏簇,有两山相对,各有一溪,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者失色。郡人云:“稍迁数里,有白石渡,可以船济,然极湍险也。”晚至青城山,曰寳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观。观在丈人峯下,五峰峙峻如屏,观之台殿上至岩腹。丈人自唐以来号五岳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传记畧云:“姓寗名封,黄帝同时,帝从问龙蹻飞行之道。”本朝赐名㑹庆建福官。 白话翻译 峨眉山有三座山并列,称为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从前传说有人游历,如今已没有通行的道路,只有大峨山高耸入云,是佛典记载普贤菩萨显圣的地方。从郡城(嘉定府,今乐山)西门出发,渡过燕渡,江水汹涌险恶,这就是雅州江的源头,从嶲州卭部(今四川西昌一带)汇合大渡河,穿过少数民族聚居的千山万壑而来。渡河后住宿苏稽镇。壬辰日,早晨从苏稽出发,中午经过符文镇,两地街市繁华,类似郡县治所。符文镇出产布匹,村妇们聚在路边观看,边走边绩麻,没有空手的人。百姓都把艾蒿扎成束挂在门前,点燃后冒烟,大概是用烟熏来祛除秽气,作为迎候的礼节。午后到达峨眉县,住宿。癸巳日,从峨眉县出发,出西门登山,经过慈福院、普安院,白水庄、蜀村店,走了十二里到龙神堂。从此处开始,山涧溪流淙淙,树林幽深,在华严院稍作休息,经过青竹桥、峨眉新观路口、梅树垭、两龙堂,到达中峰院。院中建有普贤阁,周围环绕十几座山峰,背倚白崖峰。右侧最高峻挺拔的是呼应峰,下有茂真尊者庵,人迹罕至。传说孙思邈曾隐居峨眉山,茂真尊者在世时,常与他在此互相呼应。出中峰院,经过樟木岭、牛心岭及牛心院路口,到达双溪桥。群山如屏风簇拥,两山相对,各有一条溪流,快步或慢行都会震得站立不稳,同行者惊恐失色。当地人说:“稍迁数里有白石渡,可以乘船渡河,但水流极其湍急危险。”傍晚到达青城山,这里号称宝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观。丈人观位于丈人峰下,五座山峰陡峭如屏,观内台殿直达岩腹。丈人从唐代起被尊为五岳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传记记载:“姓宁名封,与黄帝同时,黄帝曾向他询问龙蹻飞行之道。”本朝(宋代)赐名会庆建福宫。 注释 1. 峨眉山三峰:大峨山(主峰,今峨眉山)、中峨山、小峨山(今称二峨山、三峨山),中峨、小峨因道路荒废,宋代后渐不通行。 2. 普贤大士示现之所:峨眉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贤菩萨道场,唐代以后成为佛教圣地。 3. 雅州江与大渡河:雅州江(青衣江)与大渡河汇合后经乐山(宋代嘉定府)入岷江,是蜀地重要水道。 4. 苏稽镇、符文镇:宋代重要市镇,苏稽镇以产绢闻名,符文镇“村妇绩麻”反映当地纺织业兴盛。 5. 艾蒿熏祓:古代民俗,用艾草烟熏驱邪,可能与端午习俗或地方迎候礼仪相关。 6. 孙思邈与茂真尊者:孙思邈为唐代医药学家,传说曾隐居峨眉山;茂真尊者为佛教高僧,二人“呼应”典故体现佛道融合的地方传说。 7. 丈人观与五岳丈人:青城山丈人观供奉宁封子(传说中黄帝时仙人),唐代封“五岳丈人”,体现道教山岳信仰。 原文(节选继续) 癸酉,自丈人观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宫,在最高峰之顶,以板阁挿石作堂殿,下视丈人峯,直墙堵耳。岷山数百峯悉在栏槛下,如翠浪起伏,势皆东倾。一轩对大面山,一上六十里,有夷坦曰芙蓉坪,道人于彼种芎,非留旬日不可登,且涉入夷界,虽羽衣軰亦罕到。雪山在西域,去此不知几千里,而了然见之,则其峻极可知。上清之游,眞天下伟观哉!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所至多有,说者不能坚决,或云古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亦有光,或又以谓神龙山鬼所作,其深信者以谓仙圣之所设化也。 白话翻译 癸酉日,从丈人观向西登山五里,到达上清宫,位于最高峰顶,用木板阁楼插在岩石上建成殿堂。俯视丈人峰,像一堵墙般矮小。岷山数百座山峰都在栏杆之下,如绿色波浪起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