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25%关税都在一个地球,却各有一张图
——从中美商品贸易进出口图看结构性扭曲与顺差之谜
2022年,中美各自发布了自己的对外商品贸易图谱。
一张是蓝色调的美国图,展示美国从全球进口3.25万亿美元商品,却只出口了2.07万亿美元,贸易赤字高达1.18万亿美元,其中与中国的商品逆差是近6千亿美元的主力军。
另一张是红色调的中国图,则热烈而充满底气地显示:出口3.57万亿美元,进口2.71万亿美元,全年大赚8570亿美元,稳稳坐上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的宝座。
两张图看起来风格不同、色彩对立,却像是某种互为镜像的经济X光片,展示着同一个星球上两个大国对“全球化”的不同理解、不同路径,以及越来越不同的战略选择。
一、蓝色图的逆差之海,美国出口的不是商品,是美元
在那张蓝色的美国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北美是美国最“平衡”的贸易区,加拿大、墨西哥分别贡献了几千亿美元的进出口额,基本互有来往;
欧洲整体对美出口大于进口,但差额尚可接受;
真正让美国图表中心那根“赤字管道”爆炸膨胀的,是亚洲,尤其是中国。
中国以5378亿美元的商品出口名列第一,美国从中国买得多、卖得少,形成了三倍规模的逆差。
你能清楚地看见:全球价值链中,美国就像个挥着信用卡的大买家,进口汽车零件、手机、家具、玩具、药品、服装,而“出口”出去的,更多是大豆、飞机和波音梦,偶尔还附赠点好莱坞大片授权。
但美国并不慌。
因为这庞大的逆差——它是用美元结算的。你可以认为,美国真正的“出口产品”是美元本身。
只要全世界愿意继续接受美元、持有美元、用美元计价,美国就能一直“买买买”下去。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霸权下的“赤字不赤”的魔术。
可问题也在这儿:总有人不想只要美元,他们还想要影响力,要自己的技术,要更多的定价权。
二、红色图的顺差高地,中国卖出商品,买回外汇
而在红色的中国图中,我们看见的是另一个极端。
中国对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实现了出口大于进口的局面。
无论是亚洲的日本、印度、韩国,还是非洲的尼日利亚、南美的巴西,甚至美国这个“老大哥”,都在中国的“顺差一栏”下沉甸甸地排列着。
这是一张典型的制造型出口大国的图谱:
中国进口的是能源、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例如从中东、东盟、日韩进口);
出口的则是终端商品、加工制成品、电动汽车、手机、机器设备等;
通过庞大的制造与物流体系,中国积累了超过3.5万亿美元的出口额,获得巨量的外汇储备。
换句话说,美国出口的是美元和消费欲望,中国出口的是商品和劳动力的杠杆。
但凡经济学考试遇到这个题目,都会打出“互补型国际分工”的高分答案。
然而,在真实世界里,互补并不意味着互信。
三、你加你的税,我涨我的价
正当两张图展示着“全球化是怎么运作的”时,全球化本身却迎来“反向驱动”。
川普总统曾愤怒地质问:“我们为什么总是在亏钱?我会让中国付出代价!”拜登总统虽然少了几分怒气,却也继续保持对中国的高关税壁垒,并推动关键产业回流美国。
而中国方面,也在加强对出口行业的保护与补贴,对某些高端设备与技术出口开始设限,同时减少对美依赖。
于是,这两张图本该是互补的,却被现实撕裂成了各自为战的战报——
美国想要削减赤字,却不愿降低消费;
中国想要扩大内需,却不敢放弃外需;
两国都喊着“改善贸易平衡”,但靠的是税率、补贴、牌照、限制清单,而非合作谈判。
四、图外之图:两张表没画出的顺差
这时候,我们不能忘记那张看不见但真实存在的图表——中美之间的服务贸易。
它从未出现在颜色饱满的出口图里,但对结构的解释力却极强。
留学:美国最稳定的服务出口
数十万中国学生每年赴美留学,带来高昂的学费和消费;
美国的大学系统、城市经济、教育服务链条,都是隐形的贸易顺差受益者;
疫情前,教育服务对中国出口超过150亿美元,是真正意义上的“软黄金”。
旅游:隐形的消费顺差
中国游客是美国旅游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包括机票、住宿、购物、景点消费,都记作美国的服务出口;
疫情前,这项出口高达300亿美元以上。
此外,还有知识产权许可、咨询、金融服务、软件云服务等,
它们构成了美国对中国长期的服务顺差,一度达到每年400亿到500亿美元。
也就是说,在商品贸易中美国赤字,而在服务贸易中,美国是赢的;
这本来是“全球双循环”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互相制衡的战略稳定结构。
可惜这张“图外之图”,正在迅速褪色。
签证收紧,留学生锐减;
航班限制,旅游疲软;
高端软件、云计算、IP授权纳入限制清单;
金融服务受到数据监管和本地化要求……
中美之间连“看不见的顺差”也开始消失,全球贸易开始从“效率优先”回到“安全优先”。
我们曾在一个地球上,用不同的图讲述同一个故事
一个是“我有消费力,你有产能”;
一个是“你有技术力,我有市场”;
今天却变成了“两张图说两种真相”——
你的顺差是我的威胁,我的赤字是你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