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钱学森的侄子在2008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国人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没想到他却直截了当地说:“我这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科学家。” 2008年,钱永健拿了诺贝尔化学奖。消息传回中国,很多人特别激动,觉得这是咱们华人的光荣,毕竟他是大名鼎鼎“火箭之父”钱学森的亲侄子。 可就在大家欢呼的时候,钱永健对着镜头,很平静地说了句:“我是美国科学家。我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 这话一出来,当时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各种讨论。 为什么大家反应这么强烈?这得从他叔叔钱学森说起。钱学森先生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当年他已经是美国航空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加州理工跟着冯·卡门做研究,声名赫赫。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国。 要知道,那时候钱学森在美国有最好的科研条件,生活优渥,前途一片大好。 但祖国的需要,让他下决心放下这一切。 据说,当时他的哥哥也就是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还劝他留在美国,觉得那边的环境更适合搞研究。 但钱学森态度很坚决,认为建设自己的国家是理所应当的事,跟国家民族的前途比起来,个人那点得失不算什么。 可回国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美国那边不想放人,设置了各种障碍,甚至把他软禁了五年。但他回国的决心没变。 最终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1955年,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 一回来,他就立马扎进了新中国的建设里,牵头搞火箭、导弹技术规划,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导弹的研制,为“两弹一星”立下了汗马功劳。 钱学森不仅是科学巨匠,他那种爱国、奉献、不图名利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中国的科研人员,被尊称为“国之栋梁”。 再看钱永健,他的人生轨迹就完全不一样了。 1952年,他出生在纽约,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纯粹的美式教育。对于中国他的了解可能更多是父辈口中的故事,他一天也没在中国生活过。 他的父亲钱学榘当年选择留在了美国,也是一位很成功的航空工程师。 所以钱永健是在典型的西方文化氛围里成长的科学家。他一门心思扑在科学研究上,追求的是科学本身的突破和个人成就。 所以,当2008年他拿到诺贝尔奖这个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面对媒体的热情和“华人骄傲”的标签时,他的那番话,其实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自然认定。 他说自己是美国科学家,这反映了他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在他看来科学探索是服务全人类的。 虽然这让很多期望他认同“华人”身份的同胞感到有些失落,甚至有人觉得他“数典忘祖”,但他坚持自己的说法。 钱永健的选择其实也折射出西方文化里对个人独立和自由选择的看重。这和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更强调集体、家国情怀的观念,确实不太一样。 钱学森的回国代表了那个年代很多海外学子心向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怀;而钱永健的坚持则反映了在全球化时代,个人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 当然了,华裔科学家的选择也不是非黑即白。比如另一位诺奖得主丁肇中先生,虽然也生在美国,但他一直强调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还积极促进中美科技交流。 钱学森和钱永健叔侄两人都出自一个杰出的科学世家,但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成长的环境和文化影响各异,最终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做出了符合各自价值观的选择。 他们的经历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 或许,这恰恰说明了在全球化越来越深的今天,关于“我是谁”以及“我该怎么做”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多样。 来源:西陆网 2020-07-23 他是钱学森侄子,拿下诺奖后说:我不是中国人
“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钱学森的侄子在2008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国人们纷纷
住顶楼小邹
2025-04-12 12:34:26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