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位德国老奶奶在德国一家中餐馆结账时,问服务员是哪里人。服务员说是武汉

小贩还不快跑 2025-04-12 14:22:44

80年代,一位德国老奶奶在德国一家中餐馆结账时,问服务员是哪里人。服务员说是武汉人。一听到武汉这地名,老奶奶喜出望外,说:“武汉我熟悉,当年抗战时,我在武汉上过前线!” 这位老奶奶叫卡塔琳娜·弗兰克尔,中文名叫汪小玲,是一位中国儿媳妇。 1917年,汪小玲出生于德国,她的家境非常好,父亲是位犹太律师,而母亲则是一名作家。在17岁的时候,汪小玲考上了柏林大学。在这里她认识了中国留学生汪殿华。 之后,两人谈起了恋爱,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汪小玲对丈夫说:“我想去中国,我想为中国服务!”。丈夫同意她的想法,于是汪小玲便放弃了德国国籍,领取了中国护照。而为了让她更好地融入中国,丈夫给她取了一个中文名汪小玲。 1936年,汪小玲正式和丈夫来到了中国。来到中国的第二年,抗日战争便爆发了。此时汪小玲没有忘记当初来中国的宗旨,那就是为中国服务。为此她义无反顾地前往苏州第五重伤病医院学习救护工作。 后来,上海沦陷了,汪小玲便带着伤兵转移到了武汉。之后,她参加了武汉会战。这也就是为何多年之后,她会对服务员说:“武汉我熟悉,当年抗战时,我在武汉上过前线!” 1938年6月,武汉会战正式爆发。作为战地护士的汪小玲为了抢救伤兵,不顾危险,多次跑到阵地前沿去搬运伤兵。一次,她刚抬着担架走刚走到伤兵跟前,一颗炮弹便落在了她身旁,爆炸掀起的尘土几乎将她掩埋,她的军装上全是血污。 然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危险,汪小玲始终都会守护着三样东西:一是一把手枪,二是一个装有证明文件的皮包,三是一把插在马裤和马靴间的银勺子——这是当年结婚时她母亲赠送的礼物。 当时汪小玲作为一个德国人,义无反顾地投入中国的抗战工作中,甚至不怕牺牲冲到第一线,这给当时处于抗战中的中国人极大的鼓舞。 汪小玲参加了整个武汉会战,后来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她陆续到遵义、重庆等地任军官外语班教官和学兵队医官。到了1942年,因为丈夫工作调动的原因,她又前往兰州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因为战乱以及工作调动的原因,汪小玲和丈夫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上海解放后,她和丈夫才结束了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之后,汪小玲在上海当地的一家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耳鼻喉科的医生。到了1970年,她又转行当教师,成为了复旦大学的外语老师。 1987年,丈夫汪殿华因病去世了。最爱的人离开后,处于退休状态的汪小玲便回到德国,并住进了德国当地的老人院。至此,汪小玲正式离开了她热爱的中国。 虽然离开了中国,但她为中国服务的想法并没有停止。在德国的时候,有一次,儿子跟她说:“上海的一个高校代表团一周之后即将访问柏林!”。 一听到中国师生代表团即将来到柏林,汪小玲异常兴奋,说:“那到时候我可以给他们充当翻译!” 之后,王小玲便在翘首企盼中度过。可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她还是没听到中国代表团抵达柏林的消息,为此,她便打电话向儿子询问情况。儿子说最终行程并没有形成,只是可能来而已。得知中国代表团没有来之后,王小玲非常失望,她为中国服务的想法又落空了。 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在德国的她没有在等到为中国服务的机会。1997年,汪小玲因病在德国去世,享年80岁。 王小玲作为一名德国人,活了80岁,却花费了半辈子的时间为中国服务,她是十分伟大的。 一对异国爱情,为丈夫的祖国,毅然同赴国难,可歌可泣。在我们艰难的日子里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我们都永远感恩。

0 阅读:93
小贩还不快跑

小贩还不快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