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胡乔木改称毛主席为毛泽东,黄克诚大骂:你真是没良心。 1980年代初

曦月谈 2025-04-12 14:40:30

1981年,胡乔木改称毛主席为毛泽东,黄克诚大骂:你真是没良心。 198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点。政治动荡结束不久,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声音,其中不乏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质疑。一些激进观点甚至提出"非毛化"的主张,认为只有彻底否定毛泽东,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作为与毛泽东有过多次亲密交往的党内老同志,黄克诚对这种倾向深感不安。他长期以秉直、廉洁闻名于党内,对毛泽东一生的功过是非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能因其错误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因其功绩而忽视缺点。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小礼堂召开座谈会。当时接近80岁高龄的黄克诚由于身体原因,最初并未参加。然而,在会议进行到第12天时,中纪委副书记王鹤寿接到了一个意外电话——黄克诚执意要来参加会议。 这一消息让王鹤寿感到既惊讶又担忧。黄克诚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为何此时坚持要出席?尽管心存疑虑,王鹤寿还是安排了相关事宜。1980年11月27日,黄克诚拖着病重的身体走入会场,引起了与会同志们的诧异。 当王鹤寿宣布黄克诚讲话时,这位双目已失明的老革命家在秘书的搀扶下,稳稳地站在了主席台上。他开门见山地表示:"我本不打算发言,但我是个有话就说的人,今天有些话必须和大家讲一讲。"随后他直接切入主题:"我先谈谈对毛主席的态度问题。" 在接下来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讲话中,黄克诚系统回顾了从大革命时期到毛泽东逝世的革命历程,重点阐述了毛泽东在几个关键历史时刻的贡献。他强调,在土地革命时期,是毛泽东解答了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问题;长征中,是毛泽东力挽狂澜,带领红军走向新生;抗战期间,毛泽东的战略转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使党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黄克诚掷地有声地指出:"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井冈山这面红旗,长征的胜利......"他认为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拯救革命,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有人说谁比毛泽东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是在开历史玩笑。 黄克诚的这番讲话结束后,引起了党内外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许多人被他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品德所折服。然而,当《人民日报》报道这次讲话时,根据胡耀邦的指示,只发表了第二、第三部分内容,而关于毛泽东评价的第一部分却被省略了。 对此,黄克诚并没有表现出不满。他理解胡耀邦这样处理一定有其深层次原因,因此并未立即要求补发。 1981年3月,黄克诚判断政治气候已经适合公开他对毛泽东的评价,便采取了行动。他派秘书前往总政治部,找到副主任华楠,表示《人民日报》只发表了他在中纪委讲话的第二、第三部分,而关于评价毛主席的第一部分未被刊登,希望能在军报先行发表。 华楠收到材料后,没有独自决定,而是与总政主任韦国清和另一位副主任梁必业进行了商议。三人阅读后一致认同这篇文章的价值和意义,同意在军报发表。 黄克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还采取了另一条路径——将讲话内容直接送给了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这一"双管齐下"的策略显示了黄克诚老练的政治智慧。邓小平审阅后表示同意发表,但建议对文章进行一定的润色处理,使其更加完善。 在当时的党内,能够胜任这项润色任务的,非胡乔木莫属。胡乔木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曾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长达25年,对毛泽东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有着独特的理解。 胡乔木接受任务后,很快完成了润色工作并将稿子送还给黄克诚。然而,当黄克诚看到修改后的稿件时,脸上露出了不满的神色。原来,胡乔木将文中所有"毛主席"的称谓都改为了"毛泽东同志"。 面对这一改动,黄克诚非常激动,当场表示强烈反对:"你真是没良心!"他认为这种改动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并坚持表示自己习惯使用"毛主席"这一称谓。 面对黄克诚的坚决态度,秘书将此事汇报给了邓小平。邓小平在了解情况后,表示支持黄克诚的意见,同意恢复使用"毛主席"的称谓。 胡乔木接到指示后,再次修改稿件,将所有"毛泽东同志"改回"毛主席"。当黄克诚再次拿到修改稿时,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次称谓之争后,黄克诚与胡乔木在一次私下场合进行了深入交流,两位老同志最终达成了共识,相互理解了对方的立场。 黄克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83年,当《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林彪的记载仅有简介而不提功绩时,黄克诚同样主张"好的、坏的两方面都写",表现出一贯的历史观。

0 阅读:79

评论列表

張学勇

張学勇

2025-04-12 15:45

两和称谓完全不同,同志是平等关系,主席,是对主席的尊重和伟人功绩肯定的称谓!!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