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宋时轮第二任妻子郑继斯身患重病,即将离开人世,宋时轮感到痛苦不堪。妻子将他唤到床边,含泪对他说:“我走了你不要伤心,我那妹妹成年了,你把她娶了吧。” 1907年,宋时轮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对习武的浓厚兴趣,性格刚直不阿,常为他人打抱不平。 19岁那年,他考入黄埔军校,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逐渐在红军中崭露头角,先后担任校长、参谋长、中央军区参谋长等职位,最终成为红20、30军军长。 18岁时,宋时轮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段婚姻。按照当时的封建习俗,他与邹氏完成了一场包办婚姻。然而,这段婚姻并未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加上宋时轮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两年后,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宣告结束,只留下大女儿宋兰英。 直到1937年,宋时轮才在延安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位女性——郑继斯。她出身于广东汕尾的富商家庭,本可享受优渥的生活,却选择了投身革命的艰苦道路。作为岭南医学院的毕业生,她在九一八事变期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并担任地下联络站的护士和指导员。 郑继斯不仅在常规医疗工作中表现出色,还创建了一支战地流动医疗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她带领团队收集和研究当地草药,创造性地用替代药材治疗伤员,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这支医疗队多次在敌人的封锁线中穿梭,为前线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救命天使"。 1941年,宋时轮与郑继斯在延安结为夫妻。没有繁文缛节,两人简单地将各自的铺盖合并在一起,便算完成了婚礼。宋时轮将自己缴获的一把手枪作为结婚礼物送给郑继斯。 战争年代,两人聚少离多,但通过书信维系着深厚的感情。在一封保存下来的信件中,宋时轮写道:"前线条件艰苦,但想到你在后方同样为革命奋斗,便感到无比坚强。"。 1944年,他们的女儿宋崇实出生了。尽管条件艰苦,郑继斯仍尽心照顾着这个家庭,不仅悉心抚育自己的女儿,还对宋时轮的大女儿宋志先关爱有加。 1958年郑继斯被诊断出患有肺癌,病情迅速恶化。面对妻子日渐消瘦的身影,宋时轮感到痛苦不堪,但他只能陪伴在妻子身边。 郑继斯虽饱受病痛折磨,却始终挂念着丈夫和孩子们的未来。一天,她将宋时轮唤到床边,含泪对他说:"我走了你不要伤心,我那妹妹成年了,你把她娶了吧。"。 1967年,郑继斯最终离开了人世,年仅51岁。在她离世后,宋时轮一度陷入极度悲痛中,工作和生活都提不起兴趣。 郑晓存第一次来到北京时,不过是个13岁的小姑娘。她随父母从广东老家北上,在北京上学。初次见面时,忙于工作的宋时轮匆忙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金色派克钢笔作为见面礼。 然而,郑继斯考虑到郑晓存年纪尚小,便提议将这支钢笔转赠给了她的大嫂——郑继斯哥哥的遗孀。郑晓存虽然心里喜欢这支笔,但听说是要送给失去丈夫的嫂子,立刻就同意了。 随着岁月流逝,郑晓存从天真的少女成长为了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姐姐去世后,她承担起了照顾姐夫的责任。 对于宋时轮而言,娶妻子的妹妹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一方面,他已年过六旬,而郑晓存才三十出头,年龄差距近乎一代人;另一方面,他担心这样的决定会被人误解,给革命干部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组织对老干部的个人生活还是给予了理解和支持。经过深思熟虑,组织批准了他们的婚姻。更重要的是,宋时轮的两个女儿——宋志先和宋崇实对这门婚事也表示了支持。 1972年,65岁的宋时轮与32岁的郑晓存正式成为夫妻。婚后不久,一个有趣的巧合发生了——郑继斯的大嫂来访,带来了当年那支略显陈旧的派克钢笔。 这一小小的插曲让宋时轮感慨万分。1975年,当外交部的黄华要赴美任职前来拜访时,宋时轮半开玩笑地提到了这支钢笔的故事,并请黄华帮忙从美国带回一支新的派克笔。黄华不负所托,回国时带来了新笔,宋时轮终于圆了这个二十多年前的心愿。 婚后,郑晓存为宋时轮生下了他们的女儿。有趣的是,由于夫妻二人年龄相加正好110岁,他们便为女儿取名"宋百一",寓意"百年好合一家人"。 在晚年,宋时轮身体每况愈下,但有郑晓存的悉心照料,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保障。郑晓存不仅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还协助他整理回忆录。 作为一位老革命,宋时轮对子女的教育始终保持着严格的革命家风。他经常告诫孩子们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因为出身名门而骄傲自满。他强调,作为革命后代,更应该以身作则,勤俭节约,懂得感恩。 1991年,宋时轮在病床上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1958年,宋时轮第二任妻子郑继斯身患重病,即将离开人世,宋时轮感到痛苦不堪。妻
曦月谈
2025-04-12 14:42:08
0
阅读:672
用户18xxx10
这男的颧骨高,克妻
金石贴金 回复 04-12 17:50
关键打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