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2024年3月,重庆一男子花10860元买了两箱假酒,到货后立马找商家要“退一赔十”,张口就要赔10多万!不料,商家报警一查,发现这人压根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职业打假人。他3年打了40多场官司,光靠“打假”就赚了快500万。最后法院这样判了! 信息来源:长江云新闻 “你好,我是3月5号在你家店铺下单的孙某,订单号是****。 我收到了两箱白酒,外包装没有生产厂家信息,也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这属于假冒伪劣产品。我已经保留好所有证据了。” 电话那头的声音冷静而干脆。 店铺负责人一听,心头顿时一紧,连忙赔笑着问:“兄弟,要不咱们先好好沟通一下,看是不是有啥误会?” “我要求退一赔十,共计108600元,不然我马上起诉。”对方毫不客气地抛出一个让人窒息的数字。 酒商愣住了。订单上的金额明明是10860元,对方张口就要赔十倍,而且听口气根本没打算协商。 店主连夜翻出商品资料,发觉这批酒确实是从一个县里的小作坊进货的,包装上确实存在瑕疵,备案信息模糊,正规渠道上根本查不到。 他意识到自己“踩雷”了。 但这通电话并非个案,而是一个有预谋、有流程的行动。孙某并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一位经验老道的“职业打假人”。 在过去三年里,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找准一个类似的小作坊、夫妻店或新开的网店,通过电商平台下单购买问题产品。 并在收到货的第一时间截图、录像、拍照、比对,然后以消费者身份向商家提出“退一赔十”或者“退一赔三”的高额赔偿。 商家要么选择赔钱了事,要么就等着被告上法院。 而在这个过程中,孙某极为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条文,特别是关于“经营者提供假冒伪劣商品时应承担十倍赔偿责任”的规定。 他甚至有自己的模板起诉状、证据目录、视频录像保留格式,一整套流程熟练得像流水线一样。 从2021年起,他共打了40多场官司,几乎没有失败记录,有的案件直接判决赔偿,有的在法院调解前就和商家私了。 粗略估算下来,他靠“打假”一共赚了接近500万元。这种收入,甚至超过了许多小企业的年利润。 但这一次,情况有了不同。 酒商在报警后,警方发现孙某近几年频繁出现在不同网购平台的“投诉名单”中,购买行为极具针对性。 他并不是普通消费者偶然买到假货后维护自身权益,而是通过“钓鱼式下单”获取赔偿,从中牟利。 案件很快被提交法院审理。 庭审中,孙某仍旧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他搬出了法律条文,陈述酒的包装确实存在严重问题,并提供了快递单、聊天记录、产品照片等证据。 “我不是敲诈,我是依法维权。”他说。 但法院这一次,并未完全支持他的请求。 承办法官认为,孙某的确购买到了不合规酒类产品,商家的行为构成违法,应承担退货及合理赔偿责任。‘ 然而,孙某并非真正的受害消费者,而是以盈利为目的,进行针对性打假行为。 “法律的确赋予消费者一定的维权武器,但这种权利不能被滥用。如果将打假变成谋利工具,最终只会对整个市场秩序产生破坏。”法官指出。 最终,法院作出判决:支持孙某退货退款,并要求商家赔偿部分合理费用共计18100元。但驳回其“退一赔十”的主张,明确认定其行为已超出正常维权范围。 这一判决一经公布,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称赞法院终于给职业打假人“踩了刹车”,也有人提出质疑:如果不是这些人揭开问题产品,普通消费者可能早已中招。 但对于商家来说,这次仿佛是一场“正义的喘息”。 “我们不是故意卖假酒,是对那批小厂商信了他们的资质资料,也确实查不到。”酒商坦言,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以后再也不敢图便宜了。” 而孙某在离开法庭时,神色平静,依旧不认同判决。 “我只是拿回该得的。”他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而围绕“职业打假”的争议,仍在发酵。
“知假买假!”2024年3月,重庆一男子花10860元买了两箱假酒,到货后立马找
凌统看趣
2025-04-12 16:23:30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