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1893—1938),四川新都人,川军将领,抗战爆发后率部出川参战,任第41军122师师长。1938年3月,徐州会战期间,他奉命率川军死守山东滕县(今滕州),阻击日军精锐矶谷廉介第10师团南下,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关键时间。 滕县位于津浦铁路要冲,是徐州北部门户。日军若攻占滕县,可直扑台儿庄,进而威胁徐州。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严令川军“死守滕县三日”,为汤恩伯、孙连仲等部集结台儿庄争取时间。 此战,日军参战的第10师团主力1.5万人,配属坦克、重炮、飞机。 川军122师、124师共约3000人,装备极差(多为老式步枪,每兵仅有手榴弹两枚),无重武器,城墙防御工事薄弱。 3月14日,日军发起总攻,川军以城墙为依托死守,击退日军多次冲锋。15日,日军迂回包抄滕县,切断守军退路,王铭章拒绝撤退,下令“城存与存,城亡与亡”。16日,藤县城墙被重炮轰塌,日军突入城内,守军展开巷战,用大刀、手榴弹与敌肉搏。17日,王铭章在西关指挥时身中数弹殉国,临终前高呼“抗战到底!”城内300余名重伤员宁死不降,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滕县最终失守,守军仅500余人突围,但成功迟滞日军三日,为台儿庄布防赢得时间。 藤县保卫战是台儿庄大捷的基石。李宗仁评价:“若无滕县死守,焉有台儿庄大捷?”此战打乱日军速战速决计划,使中国军队首次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川军曾因内战背负“双枪兵”(烟枪+步枪)恶名,此战以血肉之躯正名,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王铭章与川军的牺牲震撼全国,蒋介石亲题“民族光荣”,《新华日报》称其“奠定民族复兴之基石”。 王铭章被追授陆军上将,遗体国葬于四川,滕县建有专祠纪念。2014年,民政部将其列入“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王铭章与藤县守军以极端劣势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其贡献不仅在于军事层面的拖延,更在于以悲壮牺牲凝聚了全民族抗战意志,成为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这场战役证明,在民族存亡之际,装备与技术的差距可以被勇气与牺牲精神所跨越。
王铭章(1893—1938),四川新都人,川军将领,抗战爆发后率部出川参战,任第
文新聊情
2025-04-13 21:21: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