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川军作为中国地方武装的重要力量,主动请缨出川抗日,为全国抗战胜利作

文新聊情 2025-04-13 23:09:32

全面抗战时期,川军作为中国地方武装的重要力量,主动请缨出川抗日,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付出了惨烈的牺牲。 全面抗战爆发后,原本参与军阀混战的川军将领迅速团结。1937年8月,四川省主席刘湘在南京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他亲自率领首批10余万川军出川,开启抗战征程。 四川处全国抗战大后方,全省军民积极响应,8年共征募兵员约350万人(占全国总征兵数的1/5),提供粮食8000万石以上,成为全国抗战的兵源和粮仓。 川军第20军(杨森部)、第43军(郭汝栋部)在淞沪战场与日军血战,以简陋装备对抗现代化日军,伤亡过半,为上海撤退争取了时间。 第122师王铭章部奉命死守山东滕县,以不足3000兵力阻击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三天三夜,师长王铭章及全体官兵几乎全部殉国,为台儿庄大捷奠定基础。李宗仁评价:“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川军第29集团军(王瓒绪部)在黄梅、广济等地阻击日军,以血肉之躯迟滞敌军推进。 此外,川军分赴山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参与娘子关战役、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多次承担阻击任务。 出川将士约350万人中,64万余人伤亡(阵亡、失踪26万,负伤38万),伤亡率超过18%。分省看,川军参战人数与牺牲比例为全国之最。 抗战中,许多川籍士兵仅着草鞋、背斗笠,手持“死”字旗(父老所赠“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全国战场中,每5名抗日士兵就有1名四川人,每17名四川人中即有1人参军。 士兵李才明遗书“愿战死沙场,不愿苟且偷生”成为川军精神缩影。 作为抗战战略大后方,四川承担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的后勤保障,修建军用机场、道路,接纳内迁工厂、学校,成为抗战经济与文化的“生命线”。来自四川的粮食征收占全国1/3,百姓常以杂粮野菜果腹。 川军从“军阀内战工具”转变为“抗日铁血之师”,其牺牲精神打破了地域隔阂,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象征。川军将士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信念,用生命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的牺牲,是四川的荣耀,是全民族共同的历史丰碑。

0 阅读:1
文新聊情

文新聊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