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开国中将刘忠衣锦回乡探母,家里却没有母亲的踪影。他疯了一样找遍大街小巷,却看到一个乞讨的老妇端着个破碗向他走来,见状刘忠崩溃大哭:娘,儿不孝啊!
刘忠,1906年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一个农户家庭。刘母刚怀上刘忠的时候,非常兴奋,但是当时由于家里穷的叮当响,也经常发愁如何将孩子养大。后来孩子出生,按照家谱,取名为刘永灿,而刘忠这个名字,也是他自己后来改的。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父母就考虑到孩子的未来,为了给孩子将来有一个出路,于是家里的亲戚就合起伙来为孩子凑钱,让孩子有一个上学的机会。到了辛亥革命之后,原来的老式的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了冲击。
念书一直以来就是有钱人的专利,而刘忠的父母也都是普通的农民,因此,他们再也不能支付高昂的学费,最后出于无奈,只能让孩子辍学。当时的刘忠并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直到他看见家里的生活,确实因为高昂的学费,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的时候,他明白了,父母也是逼不得已的。
刘忠在10岁之前,一直在学校里面念书,到了10岁之后,他就开始和自己父亲在山上打柴,但是在刘忠心中,还是非常喜欢读书,只要是不忙了,他就会读书,写写字,而每当父母看到这些,内心也是充满了自责与无奈。
12岁之后的刘忠,就被父母送去当了瓦泥匠,那个时候的人们,几乎都是从事这项职业的,但是在那个时代,一直都流传着一个规矩,那就是入行三年穷,也就是说,跟师傅学习,是没有收入的。
师傅让你做什么,你就要做什么,而且是无条件的顺从,即使是让做最脏最累的工作,你都不可以有意见,因此,那个时候的刘忠,不仅要做工,还要去煮饭,而且若是耽误了吃饭,还要受到严格的惩罚。
三年瓦匠的学徒终于结束了,为了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他就开始了半耕半工的过程,平时在农田里面帮助父母,在不忙的时候,就和别人一起外出做工。刘忠18岁后,就将自己外出打工赚取的钱财,都如数交给了母亲,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母不仅要吃饭,也要还债。
外出经常打工的刘忠,意外的见到了南昌起义的部队,而他们对老百姓的态度,却让他深深的感动,不仅对百姓很亲切,而且还把自己的粮食分给穷苦人。而当自己的家乡成立农协会的时候,刘忠就义无反顾的加入了。
对于刘忠这样的决定,父亲和母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父亲为了孩子的安全,坚决反对,而母亲却毅然决然的支持他,因为母亲觉得,大家都没有了,何来自己的小家呢?于是,刘忠就在母亲的支持下,参加了革命部队,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从刘忠参加了革命之后,他把自己的心思一心一意的放在革命的事业上来,从1930年开始,闽西割地的工农赤卫队整编,并且成立了红十二军,刘忠担任排长,最后刘忠因为自己连打胜仗,从连党的代表,到达了营党代表,可以说他是节节高升啊。
1941年8月,八路军总部颁布命令,将第386旅,还有决死一纵队组成太岳纵队,其中,刘忠就担任第386旅的副政委,这个时候,可以说,刘忠从一个学员队长,一直到现在的抗大第六分校的校长,而这个期间,也就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
1946年的夏季,内战爆发,在陈赓的举荐之下,刘忠被任命为晋冀鲁豫第四纵队第十旅的政委,同时还担任第四纵队的参谋长。在之后的一年里,刘忠一直都是在协助陈赓,而且取的了很大的成就,1947年,他们又挺进了豫陕鄂的战略任务,刘忠还是出任司令员。
1949年,刘忠又带领着第六十二军解放了太原、大西北,解放大西南,而且他的足迹可以说遍布大半个中国,真的是有一代战将的美誉。1950年2月,第62军解放了今天所在的四川西部地区,最后又成立了西康军区,刘忠担任司令员。
1950年,他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是回到家中,却见不到母亲的身影,于是他疯了似的到处找自己的母亲,但是却发现母亲却在沿街乞讨……,刘忠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崩溃大哭起来。
此时此刻,想起了一句话叫做:忠孝不能两全,但是我想在母亲的心中,自己的儿子刘忠是好样的,毕竟没有大家,就不会有小家,刘忠的这种精神,不就是舍小家为大家吗?
看到母亲过得如此悲惨,刘忠决定,要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如今的刘忠已经是一位开国中将,同时自己已经完全有能力照顾母亲,而且若不是当时母亲的支持,也就没有刘忠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