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改造的国军将领中,黄维的标签是最死硬分子,他始终拒绝改造,因此直到1975年

鉴史忆往呀 2025-04-14 11:29:43

在被改造的国军将领中,黄维的标签是最死硬分子,他始终拒绝改造,因此直到1975年最后一批才被特赦,然而在他去世后,却被批准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怎么回事呢? 黄维确实冥顽不灵,他在刚被关押进功德林监狱的时候,就坚决不肯刮胡子,他说,那是吃国民党的米长出来的,他不能刮。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吟诵《正气歌》《石灰吟》,表示君子不事二主,做人要有气节。 由此可见,黄维对蒋介石的忠诚非常坚定,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他认为蒋介石于他有知遇之恩。 黄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由于在讨伐陈炯明和直系军阀孙传芳的几次战斗中都有不俗表现,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不仅不断被提拔,而且还先后被送到陆军大学和德国留学。 无疑,蒋介石这是要重点培养黄维。 对于器重的人,蒋介石在拉拢上也很有手段。 比如1937年沪淞会战,当时黄维正在德国留学,得知国家处于存亡危机,立刻奔赴回国,并以第十八军第67师师长的身份投身战斗。 在接到“死守罗店”的命令后,黄维率领67师与敌军在罗店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他抱着战死的决心,硬是坚守了7天,直到战后清点时,才发现一个师只剩下不到一个团的兵力,而黄维亦负了战伤。 尽管没有守住罗店,但黄维顽强的抗日精神却鼓舞了全国上下,而蒋介石不仅任命他为第十八军军长,还亲自召见他,并赠他一张背面写着“培我将军惠存”的个人照片。 蒋介石写的“培我”是黄维的字,只不过写错了,因为黄维原本的字是“悟我”,不过黄维并没有纠正蒋介石拼写上的错误,而是从那以后,他就改名“培我”了。 之所以这样,倒不是为了迎合蒋介石,而是黄维真的是蒋介石的小迷弟,正因如此,他在战后也一直称呼蒋介石为“校长”,态度仍然很恭敬。 然而黄维在被关押进功德林监狱后,这件事却被一同改造的国军将领邱行湘揭发了出来。 原来,黄维在功德林监狱的表现一直很恶劣。 每次开会,别人都积极认罪,他却双目紧闭,一言不发,更别说写悔过书了。 不光如此,黄维还嘲笑那些积极认罪的国军将领,说他们都是墙头草。 这引起了邱行湘的不满,于是揭发蒋介石送他照片的事,并嘲讽他连父母给的名字都可以乱改,就是认贼作父,更不是有气节的表现。 黄维听罢大怒,不顾形象地和邱行湘大打出手,为的还是维护蒋介石的形象。 黄维的顽固让他名声在外,以至于只要有解放军将领到功德林,都会好奇打听谁是黄维,这让黄维很生气,曾经还为此掀过桌子。 尽管黄维的认罪态度很恶劣,但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很关心他。 1959年,新中国实行第一次特赦。 周总理见名单上没有黄维的名字,于是想把他的名字加上去,结果遭到其他领导的反对,他们认为黄维抵制改造,不能破例,要不然剩下一百多国军将领就会仿效他。 黄维听说后,也不觉得遗憾,他反而还和管教们说,你们别在我身上浪费时间了。 不过,在黄维被俘的27年里,说他一点思想变化都没有,那也不是。 黄维原本体弱多病,在功德林改造不久,他就患上了急性腹膜结核与腹膜炎,病情很危急。 为了保障黄维的健康,管教不光将他送到医院救治,还给他安排了环境优美的单间居住。 那时候国家才成立不久,医药很匮乏,比如治疗结核病的药还依赖于进口,为了给黄维治病,卫生机构只能派人到香港和澳门去买药。 不光如此,黄维在治疗期间,生活无法自理,又不可能让家属来照顾,所以都是由管教端屎端尿,细心照顾。 受了感动的黄维,慢慢的在思想上也就有了转变。 当然,黄维虽说愚忠于蒋介石,但他也有很强烈的爱国之心,这不光体现在抗战时期,在解放后也能看得出来。 那时,战犯管理所每隔一两年,就会组织战犯到全国各地去参观,参观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看到国家的变化。 看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让黄维等人都又惊又喜,有一次在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时,黄维看杜聿明驾驶着国产小汽车,还高兴地直拍巴掌。 在参观的过程中,黄维听说国内能源紧张,于是他萌生了研究永动机的念头,这一研究就是20多年。 其实在27年的被俘时期,国家领导人一直很关心黄维,甚至还几次提出关于他的处置问题,但都因意见不统一作罢。 1975年,最后一次特赦时,毛主席看到特赦名单上仍然没有黄维的名字,于是大手一挥,加上了他的名字。 这样,黄维才终于走出了战犯管理所。 此时的黄维已经逾七旬,考虑到他的养老问题,中央任命他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不仅让他享受政协委员的待遇,还让他每月领到200元的高工资。 黄维在感动之余,感慨地说,他能从一个顽固分子转化过来,离不开毛主席和共产党对他的关怀。 在黄维去世后,国家之所以批准将他安葬八宝山革命公墓,主要原因还是肯定了他在抗战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他在接任文史专员时,为两岸统一事业,积极奔走,也做出了贡献。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