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有元帅的资历,为何最后却只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其实这和长征路上的一次失误有很大的关系! 1955年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先后共评出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以及共一千多位的上将、中将和少将。但人们在元帅或者大将的名单里,却没有看到萧克的名字,往下看了上将的名单后,才在里面找到了萧克。 这令人非常地不解,以萧克的资历,完全可以被评为元帅,就算评不上元帅,那至少也得是大将。虽然萧克本人并不在意,打了几十年的仗,能活到最后已非常幸运了,评什么头衔都不重要;但很多人还是为萧克抱不平,认为评低了! 为什么说萧克完全有元帅的资历呢?1955年评衔时,会参考在红军、抗战、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任职情况,萧克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六军团的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时期担任过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华北军区副司令、四野参谋长等要职。 当时在八路军改编初期的三个师的六个正副师长中,只有萧克的军衔最低,其余像115师的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的师长贺龙;129师的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唯独萧克连大将都不是,只被评为了上将。 虽然当时评定军衔是综合考虑的,过去的资历和战功只是影响最后结果的因素之一,但萧克当年在长征路上的一次失误,的确影响到了1955年的军衔评定。 萧克也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后又在朱德的带领下,参加了湘南暴动,紧接着就跟着大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 因当时干部奇缺,像萧克这种科班出身的军官往往成长的速度相对都是比较快的,1932年就担任了红八军军长。 1934年,因博古、李德大权独揽,将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解除了,而且博古对军事更是一窍不通,一味依靠对中国实际情况不了解,只会在地图上纸上谈兵的军事顾问李德,最后的结果就是红军损失惨重,苏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被国民党军占领。 无奈之下,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放弃这块来之不易的根据地。 为了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中央一边命令红七军团以“红军北上先遣队”的名义东进,一边命令湘赣军区西征和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合。同时为方便指挥,湘赣军区的部队统一合编成红六军团,由萧克任总指挥。 萧克就这样在红军的生死存亡时刻担起了重任,率部连跨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省,在10月24日和贺龙会师,而此时中央红军也已离开了苏区。 萧克率红六军团和贺龙会合后,一直在湘鄂川黔一带转战,直到1936年才接到张国焘发来的命令,让他们二人率部北渡金沙江和四方面军会合。 因当时通讯非常不方便,中央红军基本每天都在转移,且二六军团的电台时好时坏,所以很少和中央联系,对高层的动向不是特别地清楚,此时萧克以及红六军团的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红二军团的军团长贺龙,都还不知道张国焘正在闹分裂。 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两个军团合编成了红二方面军,萧克顺势担任了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 当时张国焘就一直在拉拢萧克,说中央北上的方针是如何如何的错误,他南下是如何如何的正确。 因萧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和中央处在失联的状态,所以一时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张国焘说的话,既不质疑也不相信,态度不是特别地明朗,之后还离开红二方面军副指挥的岗位,到了四方面军担任31军的军长。 这段阴差阳错的经历,给萧克日后的任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最后军衔的评定! 但萧克被评为上将,这段经历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因为每一个人的军衔都是由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的,不单看过去的资历和战功。 因为解放军历史上就由多支来自不同地区、背景的队伍组成的;在红军时期主要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陕北红军;到了抗战时期,红军三大主力以及陕北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的三个师,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则改编成新四军;除此之外,东北还有一支抗联等等,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则主要以四大野战军为主。 考虑到这些复杂的因素,所以中央当时有明确的规定:除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及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外,还要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 在综合评定之下,萧克最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萧克评低了,但他本人却高风亮节,坦然说道:很多战友都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衔都行!
萧克有元帅的资历,为何最后却只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其实这和长征路上的一次失误有很大
风城春史呀
2025-04-14 11:34:56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