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广西21个民兵潜入越南境内,干掉了30名越军,附近的越南百姓听说后,却赞道:“打得好,早就该打死他们了!” 1986年的中越边境,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在广西那坡县与越南交界的群山之间,21名身着迷彩服的民兵正沿着隐蔽的山间小径悄然前行。他们背着半自动步枪,腰间别着缴获的越军手雷,脸上涂着迷彩油,眼神中既有警惕也有坚定。领头的民兵连长李建国抬手看了看夜光表,指针指向凌晨两点——这是他们第三次执行跨境任务,目标是拔除越军在边境村寨设立的一个临时据点,那里驻扎着一支经常越境骚扰边民的巡逻队。 这支民兵队伍来自那坡县各个村寨,多数人从小在中越边境长大,对这里的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溪流都了如指掌。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后,越军在边境地区小动作不断,不仅在争议地带埋设地雷,还经常到中方一侧抢收农作物、掠夺牲畜。1986年初,越南莱州省的一支越军巡逻队变本加厉,不仅扣押了中方边民的牛车,还开枪打伤了两名前去理论的村民。李建国和队友们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在向上级汇报并得到许可后,决定给这支嚣张的越军一点教训。 潜入越南境内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得益于当地边民提供的情报,他们避开了越军的明哨,沿着一条废弃的猎人小道迂回前进。凌晨三点,队伍抵达目标区域——一个位于山坳中的小村寨,村寨西头的三间木屋正是越军的临时驻地。透过望远镜,李建国看到木屋外有两名哨兵在来回走动,屋内透出昏暗的灯光,偶尔传来醉酒的喧哗声。原来,这支越军巡逻队当天在村寨里抢了村民的鸡鸭,正聚在一起庆祝。 战斗在沉默中打响。两名民兵用匕首解决了哨兵,其他人迅速包围木屋。李建国一脚踹开木门,枪口对准了正在划拳的越军士兵。突如其来的袭击让越军乱作一团,还没等他们摸到枪,民兵们的冲锋枪和手榴弹已经让木屋变成了火海。整个战斗持续了不到十分钟,30名越军被击毙,民兵们无一伤亡。撤离前,李建国发现木屋角落堆着几个麻袋,里面装满了从村民那里抢来的粮食和衣物,他让队员们把这些物品归还给村寨的百姓。 消息很快在附近村寨传开,越来越多的越南百姓自发来到事发地,向民兵们竖起大拇指。有村民送来红薯和山泉水,还有人主动为他们指引返回的路线。李建国后来在回忆中说:“当时我们很意外,本以为越南百姓会害怕我们,没想到他们比我们更痛恨这些越军。”这种反差让民兵们深刻意识到,战争带来的苦难是不分国界的,真正受苦的永远是普通百姓。 从历史背景来看,1986年的越南正处于战后恢复的艰难时期。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内经济崩溃,粮食短缺,越军在边境地区的掠夺行为实际上是为了补充给养。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不仅加剧了边境百姓的贫困,也让军民关系极度紧张。当民兵们以雷霆手段消灭这支扰民的巡逻队时,客观上为当地百姓铲除了一大祸害,自然赢得了民心。 这场战斗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层面。它揭示了一个真理:战争中最无辜的是平民,而正义的行为终将得到人民的支持,无论国籍。民兵们的行动并非单纯的军事打击,而是对越军暴行的有力回应,是保护边民、维护正义的必然选择。越南百姓的称赞,反映了他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对欺压者的痛恨,也从侧面说明了越军在边境地区的统治早已失去人心。 回到中方境内后,民兵们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但他们更难忘的,是那些越南百姓感激的眼神。李建国说:“我们和越南老百姓一样,都希望过上安稳日子。那些越军士兵如果不搞侵略、不扰民,也许我们不会成为敌人。”这种朴素的认知,道出了边境冲突中人性的光辉——在苦难面前,普通人对和平的向往永远超越政治和军事的对立。 多年后,当曾经的民兵们聚在一起回忆往事,他们最骄傲的不是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得到了越南百姓的认可。这说明,正义的行动永远不会被误解,即使在敌对的环境中,只要站在人民的一边,就能赢得尊重。1986年的那次跨境行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更是一堂生动的民心课,让我们看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在战场上,更在百姓的心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边境地区的这段往事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它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保护百姓、维护正义都是最崇高的使命。那些在战火中坚守良知的民兵们,那些敢于表达真实心声的越南百姓,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人性、关于和平的篇章。
明明以俄军的实力,拿下乌克兰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而久攻不下的真正原因,其实毛主席早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