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上午8时21分,兰州空军某部参谋长张建兴登上歼11BS战机后座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15 01:23:14

2012年5月6日上午8时21分,兰州空军某部参谋长张建兴登上歼11BS战机后座舱。在接下来的时间安排里,他将带领飞行员朱振华完成空中驾机训练。朱振华是第一次驾驶这架战斗机,张建兴鼓励一番,检查完飞机后,便指令坐在前舱的朱振华升空。 2012年5月6日的早晨,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是飞行训练的好日子。兰空某基地副参谋长张建兴和刚改装的飞行员朱振华按计划驾驶歼-11BS战机起飞训练。这架双座战机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由苏-27发展而来,经过多次改进和国产化,已经成为中国空军的骨干力量。 8时21分,随着发动机轰鸣,战机稳稳升空。张建兴坐在后座担任教练,朱振华在前座操纵。他们的训练任务是空中架机,对于初次驾驶歼-11BS的朱振华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实战经验积累。 战机很快爬升到3000米高空,巡航平稳。就在一切看似正常的时刻,无法预料的危机骤然降临——轰隆一声巨响,后座舱盖突然爆裂! 玻璃碎片四处飞溅,张建兴的面部当即被击中,鲜血瞬间染红了座舱。高空气流猛烈灌入,零下几十度的寒风呼啸而过,噪音震耳欲聋。此时距离地面3000米,时速接近800公里,情况危险至极。 "朱振华,保持冷静!"张建兴强忍面部剧痛,立即通过机内通话系统指挥前座的朱振华。那一刻,他清楚地知道,任何慌乱都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后果。 "参谋长,怎么办?要弃机吗?"朱振华的声音明显带着紧张。作为新改装飞行员,他从未遇到过如此紧急的情况。 "不用惊慌,按照我的指示操作。"张建兴语气平稳,"减速,保持平飞,我们返航。" 他迅速和地面指挥中心取得联系,报告了机况和返航意图。作为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张建兴深知在这种情况下,最安全的选择是尽快返回机场,而不是冒险弃机。 高空的温度极低,破碎的座舱让张建兴直接暴露在零下环境中,寒风刺骨。血液不断从他的面部伤口流出,但他的思维依然清晰,指挥着朱振华稳定航向,调整飞行姿态,为安全返航做准备。 "按照标准程序处理,调整飞行高度,保持匀速下降。"张建兴详细指导朱振华的每一步操作,不放过任何安全细节。 地面指挥中心已经做好了紧急着陆准备,清空了跑道,消防和医护人员待命。张建兴面对危机的冷静处置,为他们争取了宝贵的返航时间。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而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关乎生死。 张建兴和朱振华驾驶的受损战机最终安全降落在机场跑道上。救援人员迅速冲向战机,将满脸是血的张建兴送往医院救治。就这样,一场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空中险情,在张建兴的沉着冷静和专业指挥下化险为夷。 令人惊讶的是,在住院期间,张建兴并未只顾养伤,而是邀请年轻飞行员们来到病房,详细讲解这次事故的处置经验。他的病床成了临时"教室",面部缝合的伤痕还未痊愈,却已开始将宝贵经验传授给战友们。 "飞行中遇到突发情况,首先要稳定心态,迅速判断形势。"张建兴对围坐在病床前的飞行员们说,"不管什么情况,只要飞机还能飞,就有机会安全返航。" 张建兴的飞行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当时,苏-27战机刚刚引进中国,成为中国空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张建兴亲历了从早期航空装备到现代化战机的转变过程,也见证了中国空军从"马拉飞机"时代发展到拥有自主研发的歼-11系列和歼-20隐形战机的强大历程。 在红蓝对抗训练中,张建兴曾多次参与"蓝军"分队演练,扮演假想敌角色。这支始于1980年代的空军"蓝军"分队,聚集了全空军最优秀的飞行员,他们不按常规出牌,招招"致命",逼迫与之对抗的飞行员不断提高空战技能。正是在这样的实战化训练中,张建兴锤炼出过硬的飞行技术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使中国人铭记了飞行员王伟的名字。王伟驾驶歼-8II战机在南海上空拦截美军EP-3侦察机时不幸牺牲。这一事件深深震撼了包括张建兴在内的每一位中国空军飞行员,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保卫祖国领空的决心。 从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至今,经历了从几十架残破飞机发展到多兵种组合的现代化军种的漫长历程。张建兴的事迹只是这段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片段,但它反映的恰是中国空军的成长轨迹。 如今,西部军区航空兵部队已完成了歼-11BG等先进战机的换装,整体作战水平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这些新型战机具备全新航线系统和多型先进机载设备,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显著增强。而歼-20隐形战机的"遍地开花",更是让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迈向了新台阶。

0 阅读:65
霞光破雾法无边

霞光破雾法无边

超级酷 仅三天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