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宋时轮来到前线,他跟许世友说:“不要将步兵都绑在

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宋时轮来到前线,他跟许世友说:“不要将步兵都绑在坦克上。” 1979年,许世友将军接到了命令,带领着他的部队奔赴东线战场,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时间定格在2月17日。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战场上的情况并不乐观,我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伤亡惨重的消息不断传来。然而,许世友并非无策于此,他的反攻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动员部队到制定作战计划,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考虑。 在南宁,许世友将军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掌握战场信息,他常常借打猎之名,实则深入地形,亲自勘察敌情,同时监督工事的修筑,并不断地对士兵们进行鼓励和训话。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了预期,即便是许世友将军这样精心的准备和指挥,战场上仍然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宋时轮当时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被党中央派遣前往前线。他带领一队军事专家,深入战场,旨在找出问题所在,并为前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来到前线后,宋时轮目睹了一幕让他震惊的场景:步兵营的士兵们从坦克上艰难地下来,这一幕瞬间让他意识到了战场上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追溯到许世友将军的作战策略。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抗战元老,许世友深受传统作战方式的影响,在抗战期间,由于装甲运输车的缺乏,他曾创造性地命令步兵搭乘坦克前进,以提高部队的机动性。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出于无奈,而这次战斗的环境与抗战时期大相径庭。战场位于亚热带的山地区域,地形复杂多变,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坡度极大,给部队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坦克成了士兵们的“移动堡垒”,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为了防止士兵在颠簸中受伤,许世友下令将士兵绑在坦克上,这一决定无疑将士兵置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宋时轮看到这一幕后,充满了愤怒和担忧。但他并没有选择直接批评许世友,而是决定以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提出建议。 晚上,宋时轮借着酒意,真诚而坦率地向许世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建议。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将士兵绑在坦克上的做法不仅危险,而且不合理。 许世友最初对宋时轮的批评感到不服,但随着对话的深入,他逐渐被宋时轮的逻辑和关切所说服。回到指挥部后,许世友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决策,最终下令改变了行军策略,以确保士兵的安全和作战的有效性。 在对越反击战的早期阶段,我军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正是这些经历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这场战争的背后,许世友将军与宋时轮的友谊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宋时轮不仅是许世友在私下的挚友,共享人生的苦乐,更是在工作中的左膀右臂,两人之间的深厚关系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世友将军采取的“捆绑策略”,虽然在战术上引起了一些争议,但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军当时面临的物资和装备的严峻挑战。 反击战结束后,中央军委深刻吸取了这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将其视为一次自我审视和提升的机会。通过对战争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中央军委启动了一系列军事现代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大规模研制新型步兵战车。这些新型装备的研发和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我军的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