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苏联总理赫鲁晓夫满脸自信,向毛主席宣称:“我们要撤回所有专家,你们根

时说历史 2025-04-15 11:43:42

1959年,苏联总理赫鲁晓夫满脸自信,向毛主席宣称:“我们要撤回所有专家,你们根本无法制造核潜艇,”这一番话似乎是对中国能力的直接质疑,毛主席眉头微微一皱,迸发出坚定的决心:“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一刻,未来的科技之战在他们之间悄然展开。

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中国访问,态度十分傲慢,甚至轻蔑地认为中国不可能自主研制出核潜艇。

他还“好心”地提出,可以和中国组建联合舰队,由苏联提供技术和装备,这种“施舍”的态度,彻底激怒了毛主席。

他当即回绝了赫鲁晓夫的提议,并坚定地说出了那句后来被无数人传颂的话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赫鲁晓夫肯定没想到,他那一副瞧不起的样子,反而激发了中国发展核潜艇的决心。

当时,中国刚刚成立十年,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更不用提核工业这种尖端科技领域了。

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国核潜艇的研发之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就在这时,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就是从苏联留学归国的彭士禄。

临危受命的彭士禄,肩上扛着的,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未来,是无数国人的期待。

“一穷二白”,是当时中国核潜艇研制的真实写照。

没有图纸,没有专家,甚至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只能从报纸上翻拍的两张模糊的照片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玩具模型入手,开始艰难的研究。

彭士禄和他的团队,就像一群在黑暗中摸索的拓荒者,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开始了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攻坚战。

他们换了名字,离开了家人,躲进了西南的深山,一待就是好几年,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这些对他们来说都不算什么。

没有精密仪器,就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一遍遍演算数据,常常是三班倒,连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为了验证一个参数,彭士禄常常带着团队,反复实验,直到得出准确的结果,严谨、求实、敢于担当,是彭士禄留给所有人的印象,也是中国核潜艇研制团队的精神内核。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终于研发成功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核武器国家。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那一刻,整个中国沸腾了!

这不仅是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精神的伟大胜利!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像彭士禄这样的科研人员默默付出。

他们隐姓埋名,甘愿做一枚“螺丝钉”,用青春和热血,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彭士禄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核事业“深潜”,49岁那年,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晚年只能靠一根鼻饲管维持生命。

但他从未抱怨,也从未后悔,依然坚持工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彭士禄的病房里始终放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模型,墙上还挂着一顶海军舰帽。

天气一凉,他就戴上这顶帽子。帽子上绣着“中国海军核潜艇”,这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目标。

彭士禄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什么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

现在,中国的核潜艇技术已经很先进了,成为保护国家和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这背后,是无数像彭士禄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用汗水、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辉煌成就。

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歇,时代的潮流一直向前。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这句誓言,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0 阅读:91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