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道,厦门一家公司利用保洁员没文化,以发放补贴为名,仅用100元就把公司卖给

住顶楼小邹 2025-04-15 20:38:57

近日报道,厦门一家公司利用保洁员没文化,以发放补贴为名,仅用100元就把公司卖给对方,企图让保洁员背负巨额债务。事情闹上法庭后,老板还振振有词,声称合同是白纸黑字,保洁员是自愿的。网友愤怒不已:这种连三岁小孩都能看穿的把戏,难道就没事了? 对于在厦门做保洁的陈大姐来说,2023年真是难熬的一年。谁能想到,自己勤勤恳恳服务多年的公司会以这种方式,给她设下一个大坑。 事发当天,老板找到陈大姐和她同为保洁员的丈夫,说要帮员工申请一笔补贴,还主动提出公司可以代办,省去他们这些不太会操作手机的老员工的麻烦。 陈大姐信以为真,毕竟是认识多年的老板。她按要求交出了身份证、手机号,付了100块钱,并在老板递过来的一份文件上签了字。文件上字小又密,她没细看,心里想着老板总不至于骗自己。 可就在几天后,陈大姐意外得知,自己竟然成了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那份她随手签下的文件,根本不是什么补贴申请材料,而是一份股权转让协议。法律上,她用那100块钱“买”下了整个公司。 当“老板”不是什么风光事,这家公司表面看起来正常,实际情况谁也不清楚,万一背着一屁股债,按照法律规定,就得由她这个新上任的“法定代表人”来承担。 这飞来横祸让陈大姐慌了神,背上不明不白的债务,这后果她一个靠做保洁挣辛苦钱的人怎么承担得起? 她赶紧去找老板理论。老板却换了副面孔,两手一摊,只说白纸黑字写着,是你自愿签字的,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求助无门的陈大姐最终选择了报警,并将原老板告上了法庭,唯一的诉求就是撤销那份让她糊里糊涂签下的转让协议。法庭上,原老板依然坚持之前的说法,强调一切都是陈大姐自愿的行为。 所幸,法庭审理查明了真相。法官认为,原老板利用了陈大姐文化水平不高、不熟悉法律、又基于长期信任放松警惕的弱点,名为帮忙申请补贴,实则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目的是将公司连同可能存在的债务风险,转嫁给毫不知情的员工。这种行为明显有违公平和诚信原则。 最终,法院作出了公正判决:撤销该股权转让协议。陈大姐终于卸下了这块压在心头的大石,法律还了她清白和公道。 这件事听着荒唐,但生活往往比剧本更离奇。这种利用信息差和信任,把债务像甩包袱一样甩给弱势群体的伎俩,其实在咱们身边并不少见,只是形式可能换了个马甲。 小编自己听过不止一个类似的故事,有的是老家的亲戚,被在外“混得好”的晚辈哄着,用身份证去注册了公司,或者做了贷款担保人,说是能领“国家福利”或者“公司分红”。 结果呢?晚辈跑路了,留下老人面对一堆催债电话和法院传票,一辈子的清誉和安宁毁于一旦。 还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时被某些空壳公司忽悠,为了入职或者一点点“好处费”,稀里糊涂就成了“挂名法人”,等公司出事了才发现自己成了替罪羊,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征信也可能变得一塌糊涂,未来的路都窄了不少。 让人心里发堵的是,这种骗局往往就发生在熟人之间,或者利用了人们对权威(比如“公司”、“补贴”)的天然信任,以及在复杂文件面前的畏难、怕麻烦心理。陈大姐的遭遇,就是把人性的善意和淳朴当作了算计的工具。 我们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这种“防”,对很多像陈大姐这样,一辈子本本分分、对法律条文和社会复杂性缺乏了解的人来说,真的太难了。 法律最终给了公道,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但这个过程对当事人的煎熬和惊吓,却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社会的底线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对这种挑战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就该让它无处遁形!对此,你们怎么看? 来源:半岛晨报2025年4月11日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住顶楼小邹

住顶楼小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