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中国货消失了?美国关税倒逼全世界变成了中方的“阳澄湖”
你买的越南咖啡机或孟加拉T恤,可能只是“洗了澡的中国货”,越南对美出口每100美元商品,中国供应了96美元的原料;墨西哥外贸奇迹背后是中国制造的支撑。当关税剪刀剪不断全球供应链,阳澄湖的螃蟹不过换个标签继续游向餐桌。
2025年4月9日凌晨,特朗普政府将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一口气拉高至125%,以报复中国此前加征的84%关税。这不是简单的“加税”,特朗普的算盘很清楚,逼全世界“去中化”,还要向美国人民展示他对中国的强硬姿态。
但剧本走向却似乎偏离了设定,中国制造不仅未“消失”,还学会了“换护照”,在全球市场中翻着浪花悄然上岸。
越南货?中国制造洗了个澡
如果你最近在美国买了一台“made in Vietnam”的咖啡机,或一件“made in Bangladesh”的T恤,也许你会以为这些国家正在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新星。但真相是——你买的可能只是“洗了澡的中国货”。
根据2025年1月的官方数据,美国是越南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出口额达98亿美元;而中国则是越南的最大进口来源国,进口额高达116亿美元。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越南从中国进口的贸易金额,几乎与其对美出口总值相当,不仅如此,有媒体分析称,这两者的相关性高达96%。
换句话说,中国是越南制造的“供应中枢”,从布料、螺丝、芯片、电路板,到包装纸箱几乎都是中国制造,只是产品的最终成品换了标签,核心没动。
有人可能会说,越南太近,中国“影响力”覆盖很正常,然而就连美国“好邻居”墨西哥也没能逃脱这张隐形供应链。
2024年全年数据显示,墨西哥对美出口总额约为5060亿美元,同比增长6%;与此同时,墨西哥从中国的进口额也达到108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创下新高。
这意味着什么?墨西哥出口的产品越多,其供应链越离不开中国,他们的“外贸奇迹”,是建立在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基础上的。
包括苹果公司,早些年就将部分iPad 和 AirPods组装工作已转移至越南和印度,但仍有大量的核心元器件如显示面板、电池、电源管理芯片等,由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供应。
许多“孟加拉制造”服装,在成衣加工前使用的面料和辅料依然来自中国。这不是“去中国化”,这是“挂别国牌照”的全球生产分工新阶段。
特朗普想切断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全球制造体系。而这条链条,显然不是一把关税剪刀能轻易剪断的了,只会逼得全世界成为中国的阳澄湖。
美国成了阳澄湖的“洗澡蟹”
如今美国的高关税政策,目标是打压中国制造、鼓励产业回流,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然而,从目前执行结果来看,这一政策尚未带来预期中的制造业回归,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反而先“中招”了。
家居装饰协会指出,在美设厂周期长,劳动力紧缺;电子产品领域更是难以转移,分析师判断在美国本土生产iPhone将使售价超过3000美元。
而且美国已经习惯高度依赖亚洲供应链,2023年约26%的服装、80%的玩具、12亿双鞋均来自中国,即便个别消费者愿意“为质量买单”,但整体结构性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
更讽刺的是,这轮贸易战本是打着“防中国钻空子”的名义开打的,但到头来,真正“钻空子”的是全世界。
在中国的强势反击下,美国宣布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获得90天“暂缓期”,并降低关税至10%。
在此政策差下,墨西哥等地区的转口贸易(贴牌换标、第三国中转)做到飞起。比如将中国原材料运至墨西哥完成最终组装(如服装裁剪、电子产品插件),使产品符合 USMCA 原产地规则(如北美增值超 50%),从而享受零关税进入美国。
世界变得更加“中国化”
这场看似围绕“关税”的博弈,表面上看,是“去中国化”——美国试图用高关税逼迫制造业脱离中国;但从实际走向来看,更接近“去美国中心化”。
也就是促使世界各国不再押宝一个单一中心,而是加速布局如何重新分散风险、重建连接。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进出口总额达13.2万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增长9%,占外贸总额超过30%;
对外出口中,26.9%流向RCEP区域,其中对东盟出口达4.2万亿元,比2023年增长13.4%。中国出口增量,正在由东南亚接棒。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推进另一条“暗线”:根据《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2023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5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货物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占比从18.2%升至24.8%;到2024年前8个月,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26.5%。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真实交易脱离了美元定价,转向本币结算。人民币,正悄悄变成区域贸易里的“中介语”。
美国试图靠关税把中国推向孤岛,结果却逼着全球学会了如何“不依赖美国”生存。中国不仅没有被围困,反而在外部压力下更快地完成了供应链外扩与货币体系的局部独立。
贸易的本质从来不是标签,而是效率、品质与成本的综合实力。中国制造在阳澄湖中“换壳”潜行,美国制造却还在水面上艰难喘息,这场比拼,拼的不是谁的壳更硬,而是谁真正掌握了水下的力量。
下一轮浪潮,不会听命于谁喊得最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