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是个杀狗的屠夫,在沛县以宰狗为生。
鸿门宴上那一幕,成了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场景之一。面对项羽的千军万马,刘邦如履薄冰,而就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要关头,一位彪形大汉撞开侍卫,闯入帐中。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樊哙——昔日的沛县屠夫,如今的汉军猛将。 他没有像莽夫一样直接拔剑相向,而是站在那里,瞪大眼睛直视项羽,那眼神中的无畏与坚定,让强如项羽也不禁心生忌惮。项羽试图羞辱他,赐给他一斗酒和一块生猪肩肉。樊哙不卑不亢,接过酒肉,当场拔剑割肉,借着酒力直言不讳:"大王戏言,臣樊哙等百死不辞。今雍王与沛公有郤,而臣樊哙独无罪,愿伏剑请罪!"他的一番话,竟让项羽一时语塞。 谁能想到,这位能与西楚霸王对峙而不惧的勇士,曾经只是沛县街头一个普通的屠夫。在秦朝末年以前,樊哙每天的工作就是宰杀狗只,靠着这门手艺为生。他在当地属于灰色人员,就像《水浒传》中的镇关西一样,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结识了同为基层人物的刘邦。当时的刘邦担任沛县亭长,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经常需要与樊哙这样的人打交道。两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为了好友。谁也没想到,这份友谊最终会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 秦末大乱,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也在沛县揭竿而起。樊哙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刘邦的队伍。从此,这位屠夫的命运彻底转变。那双曾经宰杀牲畜的手,如今握着战刀,冲锋在战场最前线。 樊哙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咋舌。据史书记载,在砀县之战中,他一人斩杀十五名敌军,因此晋升为国大夫。接着在抵抗章邯的战斗中,又斩首二十三人,晋升为列大夫。在破李由之战中斩首十六人,围攻东郡时又斩首十四人,一路晋升至五大夫。在武关之战中,他更是亲手杀死了武关都尉和十名士兵。 历史学家通过考证发现,自从刘邦起兵到攻入咸阳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樊哙至少亲手杀敌近八十人。而他一生有记载的斩首记录,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6人。这与那些率军杀敌数万的名将不同,樊哙的每一个战绩,都是他亲手完成的。 然而,樊哙并非只有一身蛮力。在刘邦入主咸阳后,被秦宫奢华所迷的刘邦想要在宫中居住时,正是樊哙站出来劝阻,虽然当时刘邦没有采纳,认为他只是粗鲁的武夫,但后来事实证明樊哙的远见。这位看似粗犷的屠夫,实则"粗中有细",不仅有着过人的勇猛,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明智的判断力。 公元前19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正在暗中酝酿。身患重病的汉高祖刘邦,卧榻之上,面色凝重地听着北方传来的消息:燕王卢绾叛变了。这位与刘邦同出沛县、情同手足的老友,竟然投靠了匈奴?刘邦难以置信,但几经确认后,他不得不做出决断,派出他最信任的将军之一——樊哙,率军北上平定叛乱。 然而,刘邦不知道的是,卢绾所谓的"叛变"实则是一场误会。当时卢绾为了自保,确实与匈奴有些联系,但并无造反之意。可刘邦派去询问的使者恰好都是吕后一派的人,这些人回报给刘邦的消息自然带着偏见。就这样,卢绾被逼得不得不逃往匈奴,而樊哙则奉命平定了空无一人的燕国叛乱。 樊哙的这次出征,表面上是奉命平叛,实则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当他率军在北方时,京城里的政治形势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樊哙与吕后一家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早在楚汉战争时期,樊哙就已经娶了吕后的亲妹妹——吕家三姐妹中的老三。这门婚事让樊哙成为了刘邦的连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汉初政坛的地位。正是由于这层亲戚关系,在平定异姓王的一系列战争中,刘邦比起其他将领,更信任樊哙,让他冲锋在前,成为刘邦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剑。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层连襟关系却变成了一把悬在樊哙头上的双刃剑。当刘邦病重时,一个可怕的想法开始萦绕在他心头:如果自己死后,吕后一族将掌控朝政,而樊哙又是吕家的亲信,手握重兵,那汉朝的江山岂不是要落入外戚之手? 刘邦回想起当初韩信、彭越、英布等开国功臣的下场,虽然他们都是因为自身野心过大而被除掉,但樊哙的处境却更为特殊。樊哙对刘邦一直忠心耿耿,却因为娶了吕家的女儿而成为了吕氏势力的一部分。在刘邦眼中,樊哙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他不能容忍这把刀落入别人手中。 就在樊哙平定燕国叛乱之际,有人向刘邦举报:一旦刘邦去世,樊哙很可能借机率军回京,血洗皇宫,除掉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虽然未必全信,但这个举报让他意识到了吕家势力的庞大——朝中要员多是吕后的人,而领兵在外的樊哙又是吕家的姻亲。 绝望之中,临终的刘邦做出了最后的努力,派遣陈平北上,命令他除掉樊哙。陈平是个聪明人,他看出刘邦已时日无多,便没有直接执行命令,而是把樊哙装进囚车,带回了京城。 等到樊哙被押回京城时,刘邦已经去世,吕后全面掌控了朝政。皮肉的是,樊哙因为是吕家的姻亲,反而得以保全性命,直到六年后才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