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成都军区总医院在为一名女子做开颅手术时,偶然发现她的脑中有一颗酷似珍

云端漫步的影舞者 2025-04-17 17:12:37

2006年,成都军区总医院在为一名女子做开颅手术时,偶然发现她的脑中有一颗酷似珍珠的物体,取出后发现这东西不仅圆滑,这惊人的一幕更让众人不知所措! 2006年深秋,成都军区总医院手术室内,一场平凡的开颅手术正如往常一般进行着。主任医师顾建文和他的团队已经准备就绪,这是朱虹第二次躺在这张手术台上了。 三年前,顾建文曾为朱虹切除了三大块白花花的胆脂瘤组织。那次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朱虹恢复良好,夫妻二人欣喜若狂地回家了。然而,好景不长,才过了三年,熟悉的症状又卷土重来。朱虹再次出现头痛、头晕,走路时不由自主地往一边偏倒,说话也变得吐词不清。 检查结果证实了最坏的猜测——胆脂瘤复发了。朱虹和丈夫只好再次踏上了去成都军区总医院的路,找到了当年的顾主任。 手术进行到关键时刻,顾建文小心翼翼地探索着患者的颅腔,突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呆了。顾主任从朱虹的脑内取出了一个圆形物体,在手术室明亮的无影灯下,这个物体竟然闪烁着珠光,晶莹剔透,宛如一颗真正的珍珠! "这是什么?"助手医生难以置信地问道。顾建文也是首次见到这样的情况,即使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感到十分惊讶。 这颗"颅内珍珠"完美的圆形轮廓,在灯光照射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如同从蚌壳中取出的天然珍品。手术室内的气氛一时间变得异常安静,所有人都被这意外的发现所震撼。 顾建文小心地将这颗"珍珠"放在无菌盘中,继续完成剩余的手术步骤。手术结束后,医生们迫不及待地围拢过来,仔细观察这个奇特的物体。 当顾建文将这颗"珍珠"拿在手中仔细检查时,他注意到虽然外观与天然珍珠极为相似,但触感却大相径庭。天然珍珠坚硬无比,而这颗颅内珍珠却有一定的弹性。更令人惊讶的是,取出几天后,这颗"珍珠"开始干瘪,不再保持原有的形态。 这一发现很快在医院内引起了轰动。顾建文回忆起曾在西藏布达拉宫参观时,见过一座高僧灵塔上镶嵌的据说来自大象脑内的珍珠,颜色如同白玉,被誉为世间仅此一枚的奇珍。如今,在朱虹的颅内也发现了类似的"珍珠",这无疑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发现。 随后的化验结果更加印证了这颗"珍珠"的特殊性:它的碳酸钙含量仅有10%,远低于天然珍珠90%以上的含量。这也解释了为何它不像天然珍珠那样坚硬,而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原因。 这颗从朱虹脑内取出的"珍珠"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讨论,顾建文主任和他的团队开始深入研究这一罕见现象背后的原理。经过细致分析,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这一切要从朱虹第一次开颅手术说起,"顾建文向同事们解释道。三年前的那次手术中,医生们在切除胆脂瘤后,在朱虹的脑内留下了一个圆形的手术残腔。这个残腔并不是简单的空洞,它周围的组织仍然具有分泌胆固醇和脂肪的功能。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残腔恰好呈圆形,而且四周分布着均匀的压力。随着时间推移,残腔周围分泌的胆固醇和脂肪以手术切除后留下的疤痕为核心,在均匀压力的作用下层层包裹。这个过程与自然界中蚌壳形成珍珠的原理极为相似——当一粒沙子或其他异物进入蚌壳内部,蚌就会分泌珍珠质将其层层包裹,最终形成珍珠。 "从广义上讲,这确实是一颗'珍珠',"顾建文说,"只是它不是由碳酸钙构成,而是由人体自身分泌的物质形成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颗"珍珠"的碳酸钙含量只有10%,远低于天然珍珠90%以上的含量,也解释了它具有弹性而非坚硬的特性。 更有趣的是,这颗"颅内珍珠"在取出几天后开始干瘪,失去了原有的外壳形态。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它与天然珍珠在成分和结构上的根本差异。 这一发现让顾建文想起了2007年重庆的另一个类似案例。一位名叫王超的14岁男孩在重庆新桥医院接受检查时,医生在他的脑部发现了一块贝壳状物质。手术取出后,这块物质外部坚硬如骨,内部却呈膜状,甚至还有一个含水的腔室。 虽然王超的情况与朱虹不同——他的"贝壳"是由于头部外伤导致颅内畸形血管长期出血,血液淤积后发生钙质沉积形成的,但两个案例都展示了人体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形成类似自然界产物的奇特能力。 胆脂瘤的高复发率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挑战。顾建文解释道:"尽管胆脂瘤是良性肿瘤,但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很大,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找到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朱虹在第一次手术成功后仅仅三年就再次出现症状的原因。

0 阅读:115
云端漫步的影舞者

云端漫步的影舞者

云端漫步的影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