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的一个凌晨,一支强大的军队悄然越过了德奥边境,开始了对奥地利的占领行动。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场占领战中,德军竟然一枪未发就达成了目标。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奥地利人民非但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奋起反抗,反而有些地方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欢迎德军的到来。 这样一个国家在面临外敌入侵时,非但不进行抵抗,反而张开双臂欢迎侵略者,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整个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这一事件对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奥地利的军事力量真的如此薄弱,以至于在德军进攻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吗?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当时德奥两国的实力对比。从德国方面来看,他们对奥地利的进攻方案其实是相当仓促和冒险的。尽管希特勒在夺取德国政权后,曾多次表示要将奥地利并入德国版图,并将其作为德国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但直到最后下定决心发动进攻前,德军才匆忙制定出一个粗略的作战计划。 造成这种仓促局面的原因,与希特勒当时在政府和军队中进行的大规模清洗和权力巩固密切相关。而与此同时,德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也十分困难,使得本就准备不足的军事行动更加举步维艰。英国方面的记录显示,德军在进攻奥地利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以至于连其他大国都感到惊讶。许多德国装甲车在通往维也纳的道路上抛锚或是燃料耗尽,指挥官们甚至不得不临时购买地图来查找位置。 相比之下,奥地利在1933-1938年间的经济恢复情况则值得关注。这固然离不开当时其他国家的援助。意大利向奥地利订购了大量木材;法国与奥地利签订了贸易协定,虽然作用有限,但前往奥地利的法国游客逐年增多,为奥地利的外汇收入做出了贡献;奥捷关系有所改善,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旅游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德国禁令造成的损失;而英国的援助更是居于首位,他们率先减免了奥地利的债务,英国游客蜂拥而至,英王爱德华八世还三次访问奥地利,极大鼓舞了奥地利人的信心。直到与德国合并前,奥地利的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充裕。 综上所述,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德国对奥地利的军事占领并非畅通无阻。恰恰相反,准备仓促、后勤混乱使得这场行动充满了变数。而奥地利方面,在多国援助下,经济形势正在好转,军事实力也有一定恢复,本不至于在德军进攻面前如此不堪一击。那么,导致最终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或许要从更深层次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情感中寻找答案了。奥地利与德意志的渊源纠葛由来已久,两国人民在语言、文化和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许多奥地利人而言,与德国的合并或许并不会被视为一种屈辱和损失,而更像是种宿命的重逢。这种微妙的民族情感,或许才是导致奥地利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的深层次原因。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一国主权没有受到他国武力侵犯的基础之上。从国际法和道义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都不应受到侵犯,任何形式的武力并吞都是不被接受的。奥地利的遭遇,恰恰反映出了二战前夕德国扩张政策的险恶用心,为战争埋下了祸根。同时也警示着我们,在民族情感的驱使下,一个国家做出的选择未必总是理性和正确的。这需要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以更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现实。
1938年3月的一个凌晨,一支强大的军队悄然越过了德奥边境,开始了对奥地利的占领
星瑞看历史
2025-04-19 12:32:51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