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一个日本和尚在上海被杀了,日本领事以此为借口,要求在上海的中国军队后撤15公里。蔡廷锴得知后,大怒:“日本人想在上海再搞个九一八,我蔡廷锴可不是张学良!上海也不是第二个东北!”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蔡廷锴又为何会说出这番话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蔡廷锴出身贫困,自然也没上过什么学,小小年纪就在外面打拼,虽然日子过得很凑合,但蔡廷锴从小就一个梦想,就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最不缺的就是参军的机会,因此,在蔡廷锴十八岁那年,他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那团火,背着家人当了兵。
刚开始,蔡廷锴也只是一个大头兵,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但幸有贵人相助,陈铭枢发现了蔡廷锴身上蕴藏的无限潜力,遂推荐他去了讲武堂学习。
自此,蔡廷锴的人生算是走上了坦途,从讲武堂毕业后,蔡廷锴顺利加入了国民党,并跟随国军参与了北伐。
蔡廷锴在北伐战争中表现优异,并且率部首先攻入了武昌城,战后,蔡廷锴理所当然地升了官,成了少将副师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蔡廷锴接到命令,协助蒋介石作战,这一次,蔡廷锴用自己的表现征服了蒋介石。
自此之后,蒋介石他蔡廷锴、蒋光鼐两部扩编成了十九路军,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军长,而升任军长的蔡廷锴也将迎来人生的最高光时刻。
1931年,日军发动918事变,由于张学良听信了蒋介石的不抵抗策略,因此东北三省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全境沦陷。
同年十一月,蔡廷锴接到命令,率部调防京沪沿线,蔡廷锴心中知道,此次调防意义重大,敌人随时可能对上海发动攻击。
因此,蔡廷锴命令部队不能放松训练,随时保持警戒,1932年1月,一个日本和尚在上海被杀了,日本领事以此为借口,提出让十九路军后撤十五公里。
这明显是他们想要故技重施,复刻九一八事变,以此侵占上海。蔡廷锴一眼就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坚决反对后撤,并命令部队随时做战斗准备。
据说蔡廷锴在得知此事后,大怒道:“日本人又想来这一套?门都没有!我可不是将东北拱手让人的张学良,我是蔡廷锴!“
被看穿的日军索性也不装了,于1932年1月28日对上海发动了进攻,蔡廷锴毫无惧色,率领部队奋力反击。
第一次淞沪会战爆发后,十九路军与赶来支援的第五军合计四万余人,且基本没有配备重武器。
而日军方面则是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人数上也比我们多出两万余人,可即使如此,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将士们还是以超乎想象的勇气和意志与日军血战三十三天。
不管日军发动怎样的攻击,都能被蔡廷锴完美化解,最终,日军见久攻不下,才无奈撤了军。
战争结束后,蔡廷锴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在当时的环境下,十九路军的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自信心,蔡廷锴本人也被民众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可在这之后,蔡廷锴的人生却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潮期,因为蔡廷锴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消极抗日,同时他反对在国难当头之时,还将枪口对准自己人。
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蔡廷锴被蒋介石革去了兵权,成了光杆司令,抗日战争结束后,蔡廷锴开始与中国共产党接触。
此时的蔡廷锴已经确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并且积极促成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立。
解放战争期间,蔡廷锴办报刊、发表谈话、捐赠武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支持我们的人民军队,为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赢得解放战争最终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余热,特别是在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68年,蔡廷锴因病在北京去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回顾蔡廷锴的一生,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就是一名伟大的爱国将领,并在近代中国的多个关键节点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