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就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来自中国南京的汇款,2000美元,流浪汉瞬间潸然泪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的柏林街头,寒风刺骨,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邮局门前站定,他颤抖的手中握着一张汇款单,这位昔日的西门子公司高管,如今只能靠捡破烂维生,然而就在这一刻,一笔来自远东的2000美元汇款,却让这个63岁的约翰·拉贝老泪纵横。 这笔横跨大陆的援助,将时光拉回到40年前,1908年,年轻的拉贝作为西门子公司职员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国度很快俘获了他的心,在随后的30年里,拉贝不仅在这里建立了事业,更深深爱上了中国的文化,他学习中文,融入当地生活,品味传统节日,甚至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 然而1937年,战争的阴云笼罩了这片热土,此时的拉贝已调任南京,成为当地德国侨民的领袖,作为一名普通的纳粔党员,他原本可以选择撤离,但目睹日军的暴行后,这位德国商人作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拉贝开始巧妙利用自己的纳粔党员身份,他在难民安置点上空高悬纳粔旗帜,利用德日同盟的关系震慑来犯之敌,他的住所成为第一个难民安全区,随后又联合其他国际友人建立起更大规模的庇护所,在最黑暗的时刻,这面象征着极权的旗帜,却成为了25万中国平民的生命护符。 拉贝不仅是一位保护者,更是一位记录者,他用日记忠实地记载着日军的暴行,用照片固定下这段惨痛的历史,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荒诞的玩笑,当他满怀期待地携带证据回国,向希特勒揭发日军罪行时,等待他的却是盖世太保的调查和迫害。 战后,拉贝的处境更加艰难,纳粔党员的身份让他在东西方阵营中都不受欢迎,他先是被苏联当局以战犯嫌疑逮捕入狱,获释后又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打零工度日,就连患有糖尿病的妻子所需的胰岛素,都难以负担。 就在这时,命运之轮再次转动,当年被他救助的南京民众得知恩人陷入困境,自发组织了募捐,在内战纷飞的1948年,他们筹集了相当于全国人均年收入200倍的款项,南京市长更是特意从瑞士订购营养品,为避免邮路阻滞,还在包裹上画满了醒目的红十字,这些跨越半个地球的温暖,温暖了一个流落异乡的老人。 拉贝的故事并未随着他的离世而终结,他的墓碑一度被遗弃在车库中蒙尘,后来是中国出资将其修复,他的日记尘封半个世纪,直到他的孙女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才得以公开,成为那段历史最有力的见证。 历史有时充满戏剧性,一面纳粔旗帜,在战火中成为生命的庇护;一个德国商人,在异国成为二十五万人的救星;一群战争幸存者,在多年后回报曾经的恩人,这些跨越种族与时空的善意,展现了人性最动人的光芒。 信息来源:《拉贝与中国》出版,记录拉贝在中国30年经历,2023年1月22日
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就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来自中国南京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24 16:38: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