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不论是最初的三皇五帝,还是后来的尧舜禹,中华民族自兴起之日起,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4-25 14:38:06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不论是最初的三皇五帝,还是后来的尧舜禹,中华民族自兴起之日起,政权的更迭便伴随左右。

夏朝的建立,带给中国最大的改变是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革;商朝时期,甲骨文的盛行让中国逐渐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文字。然而,这些只是好的一面,商朝后期纣王的昏庸无能致使民众怨声载道,黎民百姓从来没有比这个时刻更加期盼一个新政权的出现,因而武王伐纣成为了顺应民心、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壮举。   事实证明,西周前期并没有让广大民众失望,周武王对内任用贤臣,对外推行积极有效的政治策略,正因如此,西周的建立给饱受压迫的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所期盼的安稳生活,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可是,好景不长,上天并未给周武王更多的时间让他可以大举实现内心的雄才伟略,仅仅十几年之后,他便与世长辞,其子周成王即位后,在一众贤臣良将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为民谋生计,出现了周朝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   历史的发展脉络走到现在,所有人都会觉得,既然周朝的政治经济如此繁荣昌盛,那接下来的时间里,只要后代统治者继续保持,便可保证统治政权的长久。   然历史之事本就错综复杂,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一步,稍有不慎,便会行差踏错,坠入到无法挽回的深渊当中,对于周朝而言,便是这样的结果。   仅仅维持了将近两百多年的繁荣局面,周王朝的局势便开始急转直下,国内世家贵族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统治阶级自身难保,根本无暇顾及民众,社会秩序混乱,周朝的政权风雨飘摇,随时都有被取代的风险。   尽管如此,周朝的统治者却也并没有静思己过,周厉王的残暴不仁引发了国人暴动,致使厉王出逃,宣王即位,勉强维持着国家表面的体面。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宣王之子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的烽火戏诸侯事件,这让周朝付出了最为惨痛的代价。申侯联合犬戎等发动兵变,于公元前771年,攻入镐京,让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西周时代正式划上了句号。   之后随着周平王即位,将都城由镐京向东迁到洛阳,正式开启了东周的时代。但东周与西周有所不同,它被割裂成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东周时期,皇权的没落,统治势力的减弱根本无法与当时的霸主相抗衡,因而中原大地纷争四起,战火硝烟不断,谁拥有了较广的土地范围和人民群众以及出色的军事实力便可称霸一方,使得东周被割裂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第二,由于周王朝统治阶级的实力不断下降,对于各个地区的统治也日渐崩溃,内部的混战打乱了社会节奏,变法开始在各个诸侯国盛行。对于多数诸侯国而言,变法是利大于弊的,因变法而从此走上强权道路的国家不在少数,秦国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存在。   由于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迅速领先于其他国家,后来才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政权,因而,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是政治发展下的必然。   第三,东周时期,王室的衰弱给了各路诸侯与坐拥权势的有心之人以可乘之机。之所以被割裂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因为春秋时期,社会的主流想法是称霸,其中以春秋五霸最为著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摩擦发生在其中,但尽管如此,周王朝的统治阶级依旧苟延残喘的作为国家统治者而存在,春秋时期的称霸战争是周朝统治下进行的。   然而,战国时期确实有所不同,社会的主流想法是战争,战国七雄的崛起让周朝王室的力量被慢慢削弱,长此以往,国家的整体局势被七雄所把持,且各家都在想方设法扩大自身势力,因而东周被份分成了春秋和战国。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周时期之所以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是因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局势的变动、周朝王室的力量被削弱以及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鲜明的历史特征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明确,周平王东迁至洛阳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周朝王室的颜面,也尽可能的挽回了国家局势,在他最初的设想里,也希望能给予百姓安稳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未能如愿,各路诸侯与霸主层出不穷,都期望通过称霸或战争的方式来壮大自身,所以,东周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偶然,却也是历史的必然。

0 阅读:3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