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杨德玉想到堂弟杨锁可能饿了好几天,便提起饭,卷起被子,前往杨锁的家中。杨锁这个人,是村里有名的懒人,方便就在家中刨坑,冷了就烧火取暖,能烧的顺手烧了,连自己的床都烧掉,最终引起大火。 2009年的12月,河南信阳迎来了那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白雪纷飞中,整个罗山县朱堂乡保安村被银装素裹,一片宁静祥和。杨德玉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漫天飞雪,心里突然想起了独居在老家的堂弟杨锁。这些天天气骤冷,杨锁那懒劲儿,怕是连出门都懒得出,不知道有没有饿着。 想到这里,杨德玉赶紧在家里准备了一些热腾腾的饭菜,又抱起一床厚被子,决定去看看自己这位失去双亲的堂弟。踏着厚厚的积雪,杨德玉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杨锁家走去。路上,他不禁回想起堂弟的种种:那个曾经被称为全家最英俊、最聪明,却也是最懒的堂弟。 "这孩子要是不这么懒,凭他的聪明劲儿,在村里也能过得不错啊。"杨德玉叹了口气,加快了脚步。 到了杨锁家门前,杨德玉发现厚厚的雪上连个脚印都没有,看来堂弟这些天确实没出过门。他的心里顿时涌起一丝不安。 "杨锁!杨锁!"杨德玉敲了敲门,喊了几声,没人回应。他只好自己推门进去。 院子里积雪未扫,一片荒凉。杨德玉心中暗叹:"这堂弟也太懒了,怎么连个出门的路都不清理,这大雪天的,进出多不方便啊。" 走进屋内,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杨德玉不得不转身深吸几口外面的冷空气才缓过来。他再次呼喊堂弟的名字,却依然没有得到回应。 房间里一片狼藉,能烧的东西几乎都被烧完了,连床也不见了踪影。杨德玉定睛一看,只见墙角蜷缩着一个人影,裹着一床破烂的棉被。他快步走过去,伸手去推杨锁。 然而当手指触碰到堂弟身体的那一刻,杨德玉的心猛地一沉。堂弟的身体已经冰凉僵硬,他赶紧把手指放到堂弟鼻子下,没有呼吸。杨德玉吓得连连后退,手中的饭菜和被子都掉在了地上。 "来人啊!快来人啊!"杨德玉边喊边往村委会跑去。 很快,村里的人听到喊声,纷纷走出家门。当得知杨锁死了,村民们都沉默不语,只是深深地叹气。有人低声念叨着:"作孽啊,作孽啊..." 在杨德玉和其他亲戚的安排下,村民们自发帮忙料理后事,杨锁的葬礼很快便举行完毕。然而,杨锁的死却在当地引起了轰动,甚至登上了新闻的头版头条。 葬礼上,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杨锁不是饿死的,是他父母亲手害死的!"这话虽然刺耳,但却道出了某种无奈的真相。那个曾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被保护得连走路都不让的孩子,最终因为无法自理而活活饿死在家中。 而更令人心痛的是,杨德玉在杨锁的堂屋中发现还存放着乡亲们送来的半袋大米。这个23岁的年轻人,明明有食物,却因为懒得做饭而饿死,这种极端的懒惰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杨锁出生在河南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母年近半百才得此子。46岁时终于有了儿子,杨锁的父母将他视若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种过度的宠爱,从杨锁学走路时就开始了。 1岁时,小杨锁在家门口摇摇晃晃地迈着蹒跚的步伐,咯咯笑着,似乎对自己的新技能感到无比自豪。老父亲看在眼里,心中既欣喜又担忧。每当杨锁要摔倒时,他就迅速冲上前把孩子抱起来。几次之后,杨锁就对走路失去了兴趣,整天只知道待在父母怀里。即使父母下地干活,他也从不肯走路,非要父亲用担子挑着走。 杨锁上小学时,老师曾说:"杨锁其实挺聪明的,可他根本不学习,也不做作业。"每当老师严格要求他,他就回家告诉父母,第二天父母就会到学校找茬。面对频繁来学校闹事的家长,老师们只好将他劝退。父母对此并不在意,给孩子起名杨锁,本就是希望他永远留在身边。 从此,杨锁过上了真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一次,他想帮父母干点农活,但父母看见后马上阻止:"你到一边玩去,不要累着,这些活不是你干的。"每天醒来,杨锁只需等着父母帮他穿衣服、喂饭。一日三餐必有肉,很少吃青菜。而父母自己却吃着清汤寡水,几乎把所有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好景不长,在杨锁13岁那年,父亲因重病去世。身体本就不好的母亲也在辛劳中一天天衰弱。此时母亲才想起来要儿子干点活,可为时已晚。杨锁觉得母亲絮叨烦人,甚至对她拳脚相向。五年后,18岁的杨锁失去了母亲,只好搬到堂哥杨德玉家。 杨德玉在镇上的建筑队干活,便带杨锁一起去。谁知杨锁抱怨天气太热,不肯干活,自己跑回了家。后来村里人将他介绍到县城一家酒店当服务员,结果他在那里什么都不干,还让别人伺候他,最终被送回了村里。
2009年12月,杨德玉想到堂弟杨锁可能饿了好几天,便提起饭,卷起被子,前往杨锁
熹然说历史
2025-04-26 20:26:39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