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才是我的故乡,我永远都不会在回中国了!”在被中国夫妇收养40年的日本遗孤回到日本后,对着自己的养母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而在此后,养母病危,他都拒绝前来看望...... 2001年,哈尔滨的一位老妇人躺在病榻上,虚弱的声音不停地呼唤着一个名字:"赵连栋...赵连栋..."这位名叫李秀荣的老人已经命悬一线,她的女儿赵连芹焦急地拨通了远在日本的赵连栋电话,希望他能回来见养母最后一面。 "我叫野板样三,是日本人,她的死活与我何干?"电话那头传来冷漠的回应,让赵连芹愤怒地摔掉了手机。 这个绝情的对话,让我们不禁要回到56年前的那个寒冷冬日。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东北的日本人匆忙撤离,留下了不少无家可归的孩子。那天,哈尔滨下着鹅毛大雪,赵凤祥和妻子李秀荣像往常一样推着小板车去集市卖菜。途经一处垃圾堆时,赵凤祥听到微弱的呼吸声,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小男孩。 "这孩子都快冻死了!"赵凤祥试探着男孩的鼻息,发现他还有微弱的气息。小男孩约莫四五岁,四肢消瘦,满身冻疮,只有肚子像皮球一样鼓起。 当赵凤祥试图问他家在哪里时,男孩嘴里冒出的却是听不懂的语言。赵凤祥仔细辨认男孩身上的破烂衣服,赫然发现是一件日本军装! "鬼子的孩子!"赵凤祥心中一惊,不禁后退了一步。他和妻子李秀荣对日本侵略者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李秀荣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游击作战时被日军抓获,钉死在墙上;她的亲叔叔则在解救同村无辜女孩时,被日军剁掉四肢,残忍虐杀。 赵凤祥犹豫了片刻,转身欲走,但几步之后又折返回来。"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是无辜的。"赵凤祥最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住男孩带回了家。 "你疯了!咱们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还要养个仇人的孩子?"李秀荣一开始无法接受,但看着冻得嘴唇发紫、奄奄一息的小男孩,她的母性本能还是战胜了仇恨。 她从家里为过年准备的小米中拿出一些熬成粥,一勺一勺喂给小男孩。男孩吃过饭后,精神状态好转,开始说话,虽然是他们听不懂的日语。夫妻俩给他取名赵连栋,对外声称是女儿赵连芹的哥哥,最近从老家接来的。他们还把小男孩的日本衣服、鞋帽全部烧掉,并叮嘱他不要再说日语。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次,赵连栋在学校与同学玩耍时不小心说了日语,瞬间,"赵连栋是日本人"的传言就传遍了整个学校,很快连街坊邻居也知道了这件事。 经历一场风波后,赵凤祥一家卖掉了在哈尔滨的房子,带着赵连栋和女儿赵连芹搬到了河北。离开了闲言碎语,赵连栋的新生活开始了。在河北,没有人知道他的日本身份,一口纯正的东北话让邻居们只把他当成一个东北小伙子。他顺利进入一家机械工厂工作,娶妻生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1970年,赵凤祥意外去世,家中只剩下李秀荣一人。好在赵连栋时常带着孩子回家看望,每次都带着礼物,还会留下几百块钱,这让李秀荣感到欣慰。李秀荣常对女儿赵连芹说:"你看你哥多孝顺,我这把老骨头没白疼他。"赵连芹也很尊重这个养兄长。 然而,1972年的一个消息打破了这份平静。中日正式建交,日本官方开始组织寻找在战争期间失散的日本孤儿。据统计,中国父母至少收养了4000多名日本孤儿,这些孩子因此避免了死亡。赵连栋也动了寻亲的心思,他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为什么要把他一个人丢在异国他乡。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李秀荣时,老人家表示理解和支持。李秀荣陪着他回到哈尔滨,寻访旧邻居,为他开具证明。最终,赵连栋的身份得到确认:他的真名叫野板样三,是一位日本军官的儿子。当日本战败时,他的父母仓皇逃离,将他托付给留下的日军,但由于没有证明文件,他被拒绝登船,最终流落街头。 1992年,已经50多岁的赵连栋独自前往日本寻亲。在日本民间组织的帮助下,他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一位在当地有一定地位的前日本军官。周围的日本人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这让赵连栋非常兴奋。 回国后,赵连栋逢人便讲在日本的见闻,言语中对日本赞不绝口:"中国再发展50年也比不上日本。"李秀荣听到这些话只是笑笑,认为儿子是见识了新鲜事物有感而发,并不在意。她还对女儿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他还能不念旧?" 两年后,1994年,赵连栋再次启程前往日本,这次他带上了妻子、孩子,甚至把岳母也接上了。临走前,他对李秀荣承诺:"我很快会回来看您,到时候给您在青岛买一栋小楼,让您安度晚年。" 然而,这一走,竟成了永别。赵连栋抵达日本后再也没有与李秀荣联系,即使赵连芹多次写信,也石沉大海。
“日本才是我的故乡,我永远都不会在回中国了!”在被中国夫妇收养40年的日本遗孤回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4-27 01:01:29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