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由他来刻吧!”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张樾丞还留了手绝活,让人佩服不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各行各业都需要重新建设,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而在众多工作中,有一项是必须立刻完成的,那就是要刻“开国大印”。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代表着国家的权威。 周总理曾经召开过几次商讨会,成立了工作专班。最后,他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奇燕铭,让他专门负责此事,并着手物色篆刻人选。周总理如此信赖奇燕铭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国学大师,国学造诣在国内屈指可数。 第二天,奇燕铭高高兴兴地来到周总理的办公室,向周总理推举一位篆刻大师,此人叫张樾丞。 张樾丞是何许人也,他能担此重任吗? 提起张樾丞在篆刻界可是鼎鼎大名。 他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小山村,家境并不宽裕,所以,他只读过几年私塾。尽管读书时间不长,但是,他却认得不少字,更难得的是他写得一手好字,就连曾经的私塾先生,都觉得他是个无师自通的奇才。 14岁的时候,张樾丞离开了家乡,只身一人来到河北闯荡。他来到一家刻字店做学徒,一开始,所以人不并不看好他。可是,张樾丞并不在乎这些,而是把心思一心扑在对刻字的学习上,他经常看着好的刻字作品出神。 经过反复研磨,张樾丞的长进突飞猛进,到18岁时,他已经自立门户,独立开店了。 由于从小就写一手好字,再加上善于专研,张樾丞的生意一直不错。梁启超、谭嗣同等名人都曾找他刻字,他还为清朝的宣统皇帝刻过印玉玺,可见18岁的张樾丞在篆刻界就已经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了。 此次,已经是66岁岁的张樾丞被举荐篆刻“开国大印”,他兴奋的一夜未合眼,要为新中国篆刻“开国大印”是何等的荣耀!但是,同时他也感觉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他生怕自己做的不好,耽误了大事儿。 压力就是动力,说干就干。张樾丞用心揣摩着用哪种字体能即呈现出国家的尊严,又要表现出篆刻艺术的美。最后,他整理了隶书 楷书 宋体等几种字体,做出字样交给毛主席看。毛主席最终确定了宋体为“大国大印”的字体。 这一看法跟张樾丞不谋而合。张樾丞打心眼里敬佩毛主席,因为他猜到了毛主席选宋体的原因,是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上面的字。其实,毛主席在创作时很少用宋体,他更喜欢的是草书,可见。毛主席心里时时刻刻装的都是老百姓。 字体确定之后,张樾丞开始精心挑选铜料。他在上千个铜料中细细查看,哪怕有一点点瑕疵都会被筛掉。然后又优中选优,经过几遍筛选,才把料子确定下来。接下来就是打磨,研磨、抛光等一系列过程。最终,长宽都是11.6CM的印料准备妥当。 篆刻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在篆刻的日子里,他干脆把自己关进店内,潜心工作。经过初刻,镌刻、细刻,以及去毛刺等许多个步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款“开国大印”终于大功告成。 此时的张樾丞丝毫没有放松心情,他把这款大印拿在手里,进行反复的检查,看哪里还不完美,哪里还需要改动,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 按理说,一款印章刻完之后,要进行试印,以便检查效果。 但张樾丞并没有这么做,他把“开国大印”四个角都留了铜柱。 当毛主席拿到这款大印的时候,发现四个角还有铜柱。张樾丞带着工具现场把四个铜柱锉掉,毛主席试印后,纸面上呈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5个字,字迹饱满,刚劲有力。 在场的人都对张樾丞竖起大拇指。大家一方面觉得他活儿干的好。另一方面是他把第一次使用大印的机会留给了毛主席。 后来,张樾丞说,这不是普通的印,这是新中国的国印,自己是无论如何都没有资格去试印的。 他还谢绝了国家给他的丰厚报酬,他说,能为共和国刻印是他的荣幸,这也是他为国家做的一点点贡献。张樾丞的行为得到了无数人赞美和肯定,让人佩服不已。 目前,这枚“开国大印”保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它已经是国家一级文物了。
就由他来刻吧!”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2025-04-27 09:18:47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