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周总理病重,需要吃鸽子蛋增加营养,却到处都买不到。赵炜就对邓颖超说“宋庆龄家里养了200多只鸽子……” 1975年,京城的空气格外沉重,中南海内外,一片肃穆。 那段时间,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病重,病情一日比一日沉重。 身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周总理一生清廉无私,工作拼命,在长期超负荷的压力下,身体终于不堪重负。 医生为他会诊后,面色凝重,久久不语,众人屏息以待,直到一位年长的老专家皱着眉头,说出建议。 “现在总理体力极度虚弱,消化也不好,最合适的,是每日进食一点鸽子蛋,既营养丰富,又容易吸收。”这句话像是给出了一个方案,但好像又没有给。 这是1975年,刚刚经历特殊时期,全国经济凋敝,城市里别说稀有的鸽子蛋,连鸡蛋都属紧俏物资。 再加上周总理的病情绝对保密,不能惊动外界,不能惊动地方,更不能发布任何“征集鸽子蛋”的消息。 一时间,所有人都愁眉不展,仿佛希望就此熄灭。 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叫赵炜,是中央办公厅的干部。 他略一迟疑,小声对邓颖超说:“我记得,宋庆龄同志家里……养了鸽子,据说有两百多只。” 这句话一出口,屋里的人都愣住了。 宋庆龄——那可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是国家名义上的“国家副主席”,一身的荣誉和威望,素以高洁清傲著称。 谁敢贸然登门借东西?更何况,还是给周总理吃的鸽子蛋。 邓颖超沉默良久,望着身边瘦削苍白的丈夫,心头一阵酸楚。 她深知总理一生节俭,为国家殚精竭虑,若不是万不得已,谁会开这样的口? 她终于下定决心,轻声说:“那就试试吧……但记住,一旦对方不愿意,立刻回来,不可勉强。” 赵炜带着沉甸甸的心情前往宋庆龄的住所,路上他一直在想,该怎么开这个口才不失分寸。 要知道,宋庆龄虽与中央关系密切,但她始终保持一种独立姿态,尤其是在生活方面,向来自给自足、谨慎从容。 更何况,那些鸽子是她亲手喂养的,是她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慰藉。 到了宋庆龄家,赵炜如实告知来意。 他没有透露周总理病情的细节,只是轻轻说。 “总理身体不适,医生建议每日进补鸽子蛋。我们知道您家有鸽子……这是我们一时找不到更合适办法才来叨扰,若有不便,您只需一句话,我们立刻就走。” 宋庆龄没有多问,眼神瞬间黯淡了一下,接着点点头,说:“我明白了。你等一下。” 她进了后院,没多久,捧出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十枚雪白的鸽子蛋。 她轻声说:“这些,是这几日攒下的。你拿去吧。明天、后天,还会继续送来。”赵炜一时说不出话,连连鞠躬,眼眶泛红。 宋庆龄何尝不明白这代表什么?她与周总理私交甚笃,早在1920年代黄埔军校时期就有了往来,后来的抗战、建国、联合战线中,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在那个充满硝烟与希望的年代,两人彼此尊重、互相扶持,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对罕见的深厚友谊。 其实,鸽子蛋她自己都不舍得吃,她年事已高,胃口日渐清淡,生活一向简朴。这些鸽子蛋原是准备留着补补身子,却毫不犹豫地全部送了出去。 从那天起,每日清晨,宋庆龄家总会准时送来一篮鸽子蛋,一连十多天,从未中断。 可终究,奇迹没有发生。周总理的病情依旧如落叶归根,缓缓走向终点。 1976年1月8日凌晨,周恩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78岁。 那日,北京万籁俱寂,万人泪下,邓颖超轻抚着丈夫的遗容,悲痛之余,想起那段用鸽子蛋寄托的希望,不禁泪如雨下。 多年以后,当后人再读那段历史,才会明白,一个鸽子蛋的分量,远远不止营养。 它承载的是共和国元勋之间深厚的情谊,是危难之际彼此扶持的温情,也是那个苦难年代里为信仰而生的赤诚之心。 信息来源:王凡. 《宋庆龄全传》.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12页。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