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黄维见军粮发霉还掺着砂石,给何应钦的办公室寄去了一袋。何应钦大怒,派人调查黄维,黄维的顶头上司关麟征也趁机发难。 1943年,滇缅边境一带虽战火未歇,但黄维所率部队暂时驻扎于四川境内进行整编。 一天上午,营帐内空气沉闷,黄维正伏案研判沙盘,准备一场针对日军的局部战术演练。 他神情凝重,右手执笔不停地在图纸上圈圈画画,帐外一阵急促脚步声打破了沉静。 “报告!”炊事班的老张满脸通红,冲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只搪瓷饭碗,气喘吁吁,双手递上。 黄维皱眉接过,只见碗中米饭发黄,米粒上还有霉斑,甚至掺着细砂石。 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去,端起碗仔细拨了拨,果然米质劣等,还带着一股酸败味道。 “这就是我们士兵吃的?”他声音冷冽,目光如刃。 老张低头点头:“将军,这还是最好的。仓库里剩下的米,更差……” 黄维眼中寒光一闪,猛然起身,撩起军衣大步走出营帐,直奔后勤仓库而去。 打开仓门,霉味扑鼻而来,米袋一袋袋码放整齐,却掩盖不了其中的腐烂气息。 他掏出军刀,随手划开一袋米,霉烂、杂质、砂石,一应俱全。 愤怒在他胸中翻腾。他深知,这是军中大忌,粮草未动,兵马怎能心安? “查!所有米袋全部登记!”他当场下令,言辞如霹雳。 查明情况后,黄维决定越级向上举报,他将最劣质的一袋米装箱,连同详细报告一并寄往重庆,直达何应钦办公室。 他本以为此举可以引起中央重视,整顿军粮腐败,改善基层官兵待遇,没想到,这封举报信却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消息传到重庆,何应钦勃然大怒,他并没有关心米的问题,反而觉得黄维“擅自越级”、“影响军心”。 军中早有传言,黄维行事刚直,屡不受中枢待见,如今更是公然递送“米袋”,在他看来几乎等同于当众打脸。 于是,他第一时间召见军法处与监察部门,命令调查黄维本人及所部后勤账目。 与此同时,黄维的顶头上司关麟征闻讯,便趁机落井下石。 早在前线作战时,关与黄两人就因战术分歧多有龃龉。 黄维擅长速战猛攻、前沿穿插,而关麟征则偏重稳扎稳打,两人在会议中多次争执不下。 如今黄维“越过关麟征直接上书”,关自然不会放过。 “此事很可能是黄某人先克扣军粮,事后自演清白,意在博取声誉。”关麟征在军委会议上话语尖锐,火上浇油。 调查组很快抵达黄维部队,一番盘查下来,虽未查出贪污行为,但也没有给出明确结论。 黄维有理有据地呈上了账册和粮食收发记录,可是面对何应钦与关麟征这两位高层联手,他再铁的证据也成了“狡辩”。 重庆方面最终并未追责后勤供粮者,反而在调令中悄然作出调整。 黄维原本准备率部参与滇西反攻日军的作战任务,忽然间被调至第十八集团军后方训练所“休整”,而实权被转交给副官。 “这是变相架空。”黄维手握调令,沉默良久,终是一叹。 黄维虽不善言辞,却深知自己落入政治漩涡。 彼时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何应钦属“老黄埔”一系,与蒋介石关系极近,而关麟征则身处核心作战圈。 相比之下,黄维虽然资历深、战功足,却性格孤峭,缺少政治手腕。 他曾在徐州会战中表现卓著,也在皖南事变中指挥果断,是蒋介石一手提拔的少壮将领之一。 但军界从不只看战功,特别是在抗战中后期,粮饷问题日益严重,后勤贪腐极为普遍,若非强大背景,轻易不得揭开。 黄维所寄出的一袋米,象征的是一线将领对现实的愤怒与无力,在那个官僚主义横行、派系斗争激烈的年代,他的一腔正气换来的却是调离战场的沉默处分。 之后他选择了向解放军投降,最终也是从功德林里面走了出来,虽然年迈,但还是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黄维
1943年,黄维见军粮发霉还掺着砂石,给何应钦的办公室寄去了一袋。何应钦大怒,派
牧童的娱论
2025-04-27 12:16:1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