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特别会来事,脑子转得快,总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蒋介石跟他打交道,经常是看得见摸不着。比如1929年的削藩会议,蒋介石想收拾地方势力,李宗仁表面上点头哈腰,说得比谁都好听,背地里却偷偷把自己的地盘收拾得更牢靠。蒋介石也不是傻子,知道这家伙不好对付,可就是抓不住他的小辫子。李宗仁这种狡猾劲儿,让蒋介石心里老是犯嘀咕,想动他吧,又怕踢到铁板。 再比如,他跟蒋介石周旋的时候,从不把话说得太死,总是留一手。每次蒋介石试探他,他都能四两拨千斤地化解,既不得罪人,又不吃亏。这种机智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是李宗仁多年混江湖攒下的本事。蒋介石呢,虽然手握中央大权,但面对这种滑不溜秋的对手,也只能干瞪眼。 李宗仁手里有兵,而且不是一般的兵,是能打硬仗的桂系部队。这支队伍在民国时期名头不小,人数一度超过20万,战斗力也杠杠的。蒋介石要是想动他,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搞定的事。1929年蒋桂战争就是个例子,蒋介石下了狠心要收拾桂系,结果打了几个月,桂系虽然吃了亏,但李宗仁硬是保住了核心力量,没让蒋介石得逞。 这场仗打下来,蒋介石心里算盘打得清楚:要彻底干掉李宗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桂系的地盘在广西,地形复杂,部队又熟悉情况,真打起来,蒋介石的中央军未必占得上风。更别提打急了,李宗仁还能拉着其他地方势力一起反水,到时候内乱一起,蒋介石的位子都可能坐不稳。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先忍着。 李宗仁这人,从骨子里就不服管。他不是那种甘心给别人当小弟的角色,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蒋介石想把他完全收服,压根不可能。拿1948年的副总统选举来说,蒋介石使尽浑身解数,想把李宗仁挤下去,甚至派人到处拉票、威胁代表。可李宗仁呢?靠着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桂系的底子,硬是顶住了压力,最后还当选了。 这事让蒋介石气得牙痒痒,但也没辙。李宗仁的独立性太强了,他不是那种会乖乖听话的手下,而是随时可能跳出来唱反调的“刺头”。蒋介石知道,要是把他逼急了,李宗仁完全可能自立山头,甚至跟其他势力联手给自己找麻烦。这种不确定性,让蒋介石投鼠忌器,不敢随便对他下手。 抗日战争那几年,蒋介石的日子也不好过。日本人打进来,全国上下都得攥成一个拳头对外。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开了紧急会议,商量怎么抗敌。那时候,李宗仁手下的桂系部队是块硬骨头,尤其是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指挥得当,打了个漂亮仗,不仅重挫了日军,还给自己挣了个大名声。 蒋介石当然不傻,知道这时候内斗是自找麻烦。抗战初期,国力本来就弱,军队人心也不稳,要是跟李宗仁翻脸,不仅会削弱抗战力量,还可能让其他地方势力趁机闹事。所以,哪怕心里再不爽,他也得捏着鼻子认了。李宗仁呢,趁着这机会,在战场上刷足了存在感,地位越来越稳,蒋介石想动他就更难了。 其实,蒋介石也不是没想过收拾李宗仁。他试过不少办法,比如1938年把李宗仁调到汉中,当了个有名无实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想把他架空。可李宗仁不吃这套,到了汉中照样暗中经营自己的势力。后来副总统选举,蒋介石又使劲使绊子,结果还是没拦住。这一次次失败,让蒋介石明白,李宗仁不是那种随便就能捏死的软柿子。 再说抗战大局,蒋介石得顾全全国的局势。李宗仁在南方有根基,影响力不小,要是把他逼反了,南方可能乱成一锅粥,日本人正好趁虚而入。蒋介石就算再想一统军权,也得先掂量掂量后果。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只能先稳住李宗仁,把内斗的事往后放。 李宗仁能让蒋介石这么忌惮,靠的可不只是运气。他早年在广西打拼,从一个小军官一步步爬到新桂系的头把交椅,靠的就是脑子和实力。北伐的时候,他跟蒋介石合作过,但从没真心服过他。后来台儿庄战役,他的表现又让全国刮目相看,连老百姓都觉得他是个人物。这种声望和实力,给了他跟蒋介石叫板的底气。 而且,李宗仁很懂得审时度势。抗战时他知道要打日本人,选举时他知道怎么拉拢人。他不是愣头青,而是那种能屈能伸的聪明人。蒋介石呢,虽然手里牌多,但面对这种对手,也只能多留个心眼,不敢轻易开战。
1938年6月,国民党上将钱大钧,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拔枪击毙了
【4评论】【11点赞】
凡是
李没有财力斗不赢老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