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3岁的李小龙跪在叶问面前,想要拜师学艺,结果叶问却皱眉:“你走路时

杰彦评娱乐 2025-06-19 20:31:27

1953年,13岁的李小龙跪在叶问面前,想要拜师学艺,结果叶问却皱眉:“你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是个短命相……”20年后,李小龙在香港病逝,医院公布的资料显示他是死于“脑水肿”。 李小龙,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原名李振藩,乳名小凤,父母给他取这名字是希望他能振兴中华。他爹李海泉是粤剧名角,妈何爱瑜出身名门,家里条件不错。幼年他就回了香港,住九龙一带,街头巷尾的热闹让他从小就闲不住。小时候他就挺皮,爱跟街头小孩打架,身上常挂彩,但这也让他对武术有了兴趣。五岁开始,他跟着爹上银幕,演了《细路祥》等好几部粤语片,片场里他那股灵劲儿让导演都夸他是天生的演员料。 到了1952年,12岁的李小龙碰上了老友张卓庆,这哥们儿已经是叶问的徒弟,练的是咏春拳。咏春那快准狠的路子一下就吸引了李小龙,他缠着张卓庆带他去拳馆瞧瞧。从那以后,他放学就往油麻地的武馆跑,风雨不误,天天练拳,寸拳、黐手一套接一套,练得满头大汗。叶问看他这么拼,私下跟徒弟们说,这小子一天的练功量顶别人一个月。1953年,他正式拜叶问为师,开始系统学咏春,拳法路子越来越扎实。 1957年,李小龙在香港校际拳击赛拿了少年组冠军,擂台上他出拳快得像风,动作干净利落,把对手打得没脾气。18岁那年,他被家里送去美国读书,进了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课余时间,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个破旧停车场,挂上“振藩国术馆”的牌子,开始教外国人咏春拳。他的课特别火,学生里不乏美国本地人。他还自学哲学,读了不少书,慢慢开始琢磨把中西武术融合起来,这为他后来创截拳道埋了伏笔。1960年代,他的武馆名气越来越大,连好莱坞明星都跑来跟他学拳。 1953年夏天,李小龙下定决心要正式拜叶问为师。那会儿他已经跟着叶问学了段时间,觉得自己够格当个正式徒弟了。在咏春拳馆里,他单膝跪地,向叶问行拜师礼,满心期待能被收下。叶问却没立刻答应,盯着他看了半天,皱着眉说了一句:走路脚跟不沾地,是短命相。这话听起来像玩笑,拳馆里的师兄弟都没当回事,李小龙自己也只是笑笑,没往心里去。 其实,叶问早就注意到李小龙走路有点怪,步伐轻飘,脚掌落地不像一般人那么踏实,总有点弹跳感。练拳的时候,这小子移动快得像只猫,但脚底下总少了点稳当。叶问观察了很久,发现这跟李小龙天生的扁平足有关系。他的足弓塌得厉害,脚底没啥缓冲,跑跳多了容易伤。咏春讲究下盘稳,叶问估计是担心他这么拼命练,身体迟早吃不消,才拿“短命相”半开玩笑地提醒他。 李小龙压根没把这话当回事,练功还是那么狠。每天五六个小时,拳打木人桩,脚踢沙袋,练得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1955年,拳馆搬到利达街,地方小了点,但李小龙还是天天去,练得地板都磨出痕迹。他的咏春拳越练越精,出手又快又准,师兄弟里没几个能跟他过招。可扁平足的问题一直都在,练得猛的时候,他脚踝偶尔会突然发软,差点摔跟头。叶问每次看到,都会让他慢点,别太拼,但他还是我行我素,觉得年轻身体好,没啥大不了。 1960年代,李小龙在美国把振藩国术馆开得风生水起,教的不再只是咏春,而是他自创的截拳道。这套拳法把咏春、拳击、柔道甚至太极的路子都糅一块儿,讲究实用、自由,特别受外国人欢迎。他的学生里有好莱坞大腕,像史蒂夫·麦奎因,个个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1971年,他回香港拍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一上映,票房炸了锅,他那标志性的吼声和飞踢成了无数人心里的经典。短短两年,他从武术教练摇身一变成了全球功夫巨星。 但光鲜背后,他的身体却亮起了红灯。因为扁平足,他拍动作戏时脚底受力不均,时间长了膝盖和脚踝都开始疼。为了赶进度,他常咬牙硬撑,拍完一场戏整个人累得站都站不稳。更糟的是,他偏头痛老毛病越来越严重,经常得靠吃止痛药顶着。有时候一天吃几十片药,镇静剂也往嘴里塞,副作用让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1973年5月,他在拍《死亡游戏》时突然倒下,抽搐着送了医院,医生说是脑部问题,抢救后捡回一条命。 可他没消停多久,7月20日那天,他在朋友丁佩家讨论剧本时又犯了头痛。丁佩给了他一片止痛药,他吃了躺下休息,结果就再也没醒过来。当晚11点半,医院宣布他因脑水肿去世,年仅32岁。这消息像炸弹一样,震得全世界都懵了。医生说脑水肿可能是药物过量或过敏引起的,但具体原因至今没个定论。 李小龙走后,他的名字还是响当当的,截拳道传遍全球,香港星光大道上他的铜像每天都有人拍照留念。他的电影至今还在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他的死总让人觉得有点玄,到底是药害了他,还是身体早就不堪重负?或许答案永远埋在1973年的那个夏夜了。

0 阅读:66
杰彦评娱乐

杰彦评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