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以色列时间不多了,伊朗最多买150架歼10:还要打包生产线? 短短48小时停火之后,伊朗防长现身青岛,参加上合国防部长会议,并罕见登上中国052D驱逐舰参观。此行不只是外交场面,更是一场沉默而精准的军购预演。 同一时间,德黑兰国内媒体开始集体放风:伊朗准备最多采购150架歼-10C战斗机,并寻求相关技术合作。注意,是最多150架,不是三五十架试水。这不是普通军购,而是一次几乎押上国家空军未来的战略转向。 这话如果是几个月前说出来,没人会当真。可现在,以色列刚完成对伊朗的多轮空袭,B-2从关岛起飞、F-35直接压境,伊朗全国防空体系被打得七零八落。民间质疑声、军方愤怒情绪、体制内部的不信任开始涌动。伊朗不能再等。 伊朗的耐心,已经被用光了 过去十年,伊朗空军的主力还停留在F-4和米格-29这种博物馆级别的库存上。2019年后多次放话要从俄罗斯采购苏-35和S-400,至今连影子都没摸到一架。德黑兰对俄方交付能力的信心基本破产。 更别提在这轮冲突中,面对以军F-35带头突袭,伊朗连像样的反制动作都拿不出来。拦不住,打不到,看不见。靠“快艇战术”和导弹饱和攻击能拖几轮,但真想建立威慑,就必须在空中拿出能换手的家伙。 为什么是歼-10C? 中国这款“中型主力”不是纸面参数的秀肌肉,而是实打实打过仗、出口过、口碑过硬的存在。霹雳-15加有源相控阵,配合电子战吊舱,打F-16I绰绰有余,压低F-35窗口时间也不是梦话。 重点是,这批歼-10C,不像苏-35那样遥不可及,中国是真的能造、能交、能稳控风险的选项。对伊朗来说,这可能是眼下唯一能成批量改变空军结构的路径。 伊朗想的不只是买,而是想连生产线一起捆走。媒体放话“打包歼-10C、红旗-9BE、防空指挥系统”,这可不只是做样子,是要把“被动挨打”这件事,从体制上终结。 现实的问题,是中方敢不敢卖 中国军贸向来谨慎,尤其在伊朗这种高风险市场上,能出口FC-1就算给面子了。更何况这次不是十几架试用,是直接谈150架规模化接收,还带技术转让。 说白了,伊朗是想用油换技术,打包走整条产业链。但问题是,中国又不是缺油的国家,也不是随便就愿意交底的军工体系。歼-10C不是小米手机,生产线不是淘宝买来的拼图。这种“战略级转让”背后,是对整个中东格局的再下注。 而这,就是关键所在。 过去中国对伊朗军售有个“上限”——动静不能太大,刺激不了西方,别牵连自己在更大博弈上的战略空间。但现在局势已经变了。美军直接空袭伊朗核设施,F-35每天挂弹飞过波斯湾,中国还能继续保持“战略沉默”吗? 一旦伊朗的歼-10C大规模部署,叠加红旗-9BE高空防空系统,中东天平就不再是美以一家独大了。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风险与机会并存的窗口。 技术、政治、账本,全是雷区 即便中国愿意放行,这笔交易也不是现在转账、明天起飞这么简单。 第一是技术承载能力。哪怕巴基斯坦,也不过是少量本地组装。伊朗这种航空工业底子几乎是从零起步,真给了生产线,只怕不是造战机,是造废铁。 第二是政治回旋空间。一旦成批出口成真,西方制裁不仅打到伊朗,也可能转向中国的部分军工企业。这会不会让整个“中东战略收缩”的博弈火线提前?值得评估。 第三是钱的问题。150架,哪怕“伊朗版简配型”,按套算也得百亿美元起步。伊朗有这钱?真要以油换装,还要把周期拉到10年以上,中国的军工账本未必愿意等这么久。 但即便如此,这事依然有得谈。 据可靠消息,伊朗正在评估“先下单40架”的小批量试探,优先部署德黑兰周边和西南边境方向。中方则评估是否提供一个“出口版低配方案”,降低敏感部件输出,换取技术可控性。 这或许就是双方最后能找到的平衡点——分阶段、先批量、再协商。 留给以色列的窗口,正在关上 以色列空军正在加快调整战术布局,测试新的干扰与拦截系统,不是巧合。他们知道,一旦伊朗拿到可成规模部署的四代机,空中“单边优势”时代就要终结了。 一旦伊朗空军告别博物馆机队,背靠红旗-9的高空反制和歼-10C的远程打击体系,哪怕拦不住F-35,也能构建有效威慑。这对以色列空军,是一次结构性打击。 当年伊拉克靠米格-29硬扛F-15,扛不住。叙利亚靠S-300拦F-16,拦不住。可伊朗这次,如果真搭起一个“中式空防体系”,未来以军的那条空袭通道,就要花更多代价打开。 这才是以色列真正要紧张的地方。 不是歼-10C飞来了,而是对手的选项变多了,反击的可能变真了。 而对中方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卖不卖”,而是——我们要不要在这一次,打破自己给自己画的天花板。
特朗普这一通火,骂醒的不止是内塔尼亚胡,还有中东整个牌桌这回,特朗普是真急了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