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王千源的烧烤店“终于”倒闭了,他回到排练室,指着那帮同学,说:“托你们的福,我那地儿盘出去了!”老是白吃白喝的赵春羊,笑着回道:“那正好,周逵的钱不用还了!”
1993年,他琢磨着搞点副业,烧烤店就这么开起来了。选这行也不奇怪,那时候烧烤摊在街头巷尾挺火,投资不大还能赚点快钱。他找了个小门面,弄了点简单的桌椅炉子,打算靠手艺和人脉混口饭吃。刚开始生意还行,熟人朋友捧场,晚上也能有点热闹劲儿。可没多久,问题就出来了。
经营一家店不是光靠热情就够的。王千源毕竟是个演员,平时排戏拍戏忙得脚不沾地,店里的事儿顾不过来。雇人吧,成本高不说,还老担心别人偷懒或者手脚不干净。自己盯着吧,时间又不够用。更要命的是,他那帮同学朋友来得勤,吃的喝的不少,可掏钱的时候却没几个痛快的。尤其是赵春羊这号人物,属于典型的“蹭吃蹭喝”主力军。店里流水看着还可以,但算下来大部分都进了熟人的肚子,真金白银没剩多少。 烧烤店撑了没多久,麻烦就接连冒出来。先是原材料涨价,肉啊菜啊炭啊,成本一天比一天高,可价格不敢随便涨,毕竟熟客多,涨狠了怕没人来。加上那时候经济环境也不算太好,普通人手里钱不多,吃烧烤这种事儿渐渐成了偶尔解馋的消遣,客流量开始下滑。账面上看,收入勉强盖住开销,但根本没利润可言。
还有个大问题,就是欠账。周逵是王千源的一个朋友,据说借了他一笔钱开店,具体多少不清楚,但肯定不是小数目。店里生意不好,钱收不回来,这债就成了压在心头的大石。赵春羊后来拿这事儿开玩笑,可见这笔欠款在圈子里也不是啥秘密。王千源自己估计也急得不行,想着赶紧把店盘出去,哪怕少赚点,也好过继续赔下去。到了1993年下半年,他终于下定决心,烧烤店关门大吉,门面盘给了别人。
店倒闭后,王千源回到排练室,面对那帮同学,甩出一句“托你们的福,我那地儿盘出去了”。这话听着有点阴阳怪气,但也能听出几分无奈和自嘲。他心里估计挺复杂,一方面是松了口气,毕竟甩掉了这个烫手山芋;另一方面,肯定也有点不甘心,好歹是自己一手折腾起来的买卖,就这么黄了,谁能一点不窝火呢?
他对同学的态度挺耐人寻味。没有明着翻脸,也没有彻底冷淡下来,而是用这种半开玩笑的语气点了点。他心里应该明白,这帮人没少“帮倒忙”,但毕竟是老交情,撕破脸不至于。尤其是赵春羊这种老是白吃白喝的家伙,王千源没直接说他啥,反而是赵春羊自己蹦出来接话,显得这事儿在他眼里压根不算啥大事。这种互动,多少透着点人情世故的味道。
再说说那帮同学,尤其是赵春羊的表现。烧烤店开着的时候,他们没少去捧场,但捧场归捧场,掏钱可没那么积极。赵春羊是其中最典型的,属于那种吃喝完了拍拍屁股就走的主儿。店倒闭了,他还笑嘻嘻地说“周逵的钱不用还了”,这话听着轻松,可背后多少有点不负责任的意思。其他同学呢,有的可能心里有点愧疚,但面上也没啥表示,大多当个乐子看。
这帮人的态度,其实挺能反映那时候朋友圈子里的一种氛围。熟人之间讲究个面子情分,吃点喝点不算啥大事,可真要摊上正经事儿,帮忙的没几个,凑热闹的倒不少。王千源估计也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倒闭后没多纠缠,直接把店盘了,回了排练室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
这事儿说白了,不光是烧烤店倒闭那么简单,还透着点人际关系的微妙。朋友之间互相帮衬是常事儿,可要是帮衬变成了单方面的占便宜,那就容易出问题。王千源开店,本来是想靠熟人拉点生意,没想到熟人反而成了负担。赵春羊这种人,表面上嘻嘻哈哈,实际上没啥担当,店黄了还拿欠账开玩笑,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凉薄。
不过,王千源自己也没完全怪他们。他选择用调侃的方式说出来,而不是大吵大闹,说明他心里还是有点数。这帮同学里,有真朋友,也有混日子蹭吃喝的,区别在于关键时候谁站出来,谁只是看热闹。倒闭这事儿,反倒成了个照妖镜,把人情冷暖照得清清楚楚。
烧烤店倒闭后,王千源没在副业上多折腾,很快回了排练室,把心思放回演戏上。这一步走得挺明智,毕竟他后来靠演技闯出了一片天,证明了自己的路没走错。1993年的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可能是个小坎儿,但也让他看清了些人和事儿。赵春羊那句“周逵的钱不用还了”,听着是玩笑,可王千源心里估计没那么轻松。欠账的事儿最后咋解决的,外人不得而知,但这笔人情债,恐怕比店里的流水账还难算清。
这故事里没啥大起大落,就是一帮普通人围着个烧烤店折腾了几个月,最后散场。王千源没因为倒闭一蹶不振,赵春羊也没因为蹭吃喝变成坏人,大家该干啥干啥去了。可这事儿留下的余味,挺让人回味。朋友之间到底能“托”到啥程度?熟人捧场是帮忙还是添乱?王千源那句“托你们的福”,是真谢还是假怨?这些问题,没个标准答案,但就是因为没答案,才更值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