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员,是否将其击落?”1998年,河北上空出现一架草帽状的UFO,歼教六追上后请求开火,最终结果如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8年10月19日夜晚,河北沧州某空军基地雷达值班室里,一道急促的警报声响起,值班人员迅速确认雷达信号,一目标正在基地上空活动。 其飞行轨迹异常,速度忽快忽慢,不像是正常飞行器,雷达组马上将情况上报指挥室,指挥室判断此事不寻常,随即下达一级战备命令,所有战机进入应急待命状态。 地勤人员也发现,头顶的夜空中有亮点在缓慢移动,一红一白,发出旋转的光束,最初像星星,但亮度明显不同,并且有光柱向地面照射。 当目标略微降低高度后,其形状逐渐清晰,看上去像是一个短柄的蘑菇,底部排列着几圈灯光。 机场航管部门随即确认,当时没有任何民航航班计划,也没有其他部队在该空域活动,综合判断后,目标被视为不明飞行物体。 晚上11点30分,目标出现在河北青县上空,并在1500米高空悬停,指挥员决定派出两架歼教六战机升空侦察,执行飞行任务的是副团长刘明和飞行大队长胡绍恒。 他们驾驶战机迅速滑出跑道,沿地面指挥给出的方向爬升,很快接近了雷达标示位置。 飞行员在空中发现目标距离他们约4000米,目标呈圆盘状,顶部略呈弧形,底部平整,一圈圈灯排列规整,边缘还有一盏红灯,整体看上去像一顶草帽。 飞机接近时,目标突然快速升空,速度远超常规飞行器,歼教六爬升到3000米时,目标已到达机头上方,继续上升。 飞行员尝试拉开距离,通过变换高度与方向试图压制目标,然而每一次试图抢占高度优势,目标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爬升。 当飞机爬升至12000米时,目标已位于20000米的高空,追击难以为继,飞机油量也逐渐不足,飞行员随即请求返航指令。 任务期间,飞行员通过瞄准具对目标进行锁定观察,目标在某一时刻确实进入瞄准范围,从技术角度看,此时具备开火条件。 飞行员按流程向指挥室提出是否攻击的申请,地面综合各方面信息,决定继续观察,暂不开火。 返航途中,目标并未继续跟踪,而是加速向高空飞去,不久后,雷达也失去对目标的追踪,彻底消失在夜空中,后续有准备再次升空的战斗机等待起飞时,雷达已无法定位目标坐标。 这起事件并未局限于军方人员的观察,当地多名群众也目睹当晚的异常光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上百人表示看到空中出现类似圆形发光体。 有人形容光柱像是手电筒打下来的直线光,有人描述其直径大约半米,发光忽明忽暗。 事发后,空军相关部门对整件事情进行梳理记录,并将雷达数据、飞行记录、飞行员报告一并存档。 虽然事件中并未发生直接交火,也未能确认目标来源,但由于其飞行特征明显超出常规航空器水平,因此被列为典型不明飞行物案例。 几个月后,有研究机构开始着手分析此类现象,包括飞行员描述、雷达反射特性、动力系统推测等,有学者认为,该目标表面材质应具备反射雷达波能力,并非自然光学现象。 目标悬停能力与能量消耗情况也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当时条件下,人类飞行器尚不具备长时间悬停在高空的技术,且目标在能量方面表现稳定,没有表现出衰减迹象。 飞行员回报的光束形态也成为分析重点,下方照射的两束光并不扩散,而是呈柱状直线,终止于某一固定高度,目前人类尚无可控成束不发散光源技术,因此该现象一度被认为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这起事件最终并未有明确结论,公开报道只对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记录,即便如此,它仍然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媒体披露的军方UFO遭遇事件。 整个过程从雷达发现到目标消失,时间不足一小时,但其所引发的讨论持续多年,至今为止,目标的身份、来源、动力形式仍未查明,这起事件也成为众多UFO研究资料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多个空军基地1998年出现UFO 歼6参与追杀——央视网
“司令员,是否将其击落?”1998年,河北上空出现一架草帽状的UFO,歼教六追上
如梦菲记
2025-07-01 17:22:10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