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大鳄要成立自己的党派?马斯克创立名为"美国党"的新政党,在美国政坛掀起波澜,但分析普遍认为此举胜算极低,成功的可能性或许仅有百分之一。 美国两党轮流坐庄的格局已稳固运行超过百年,根基深厚。 选择独立建党,而非加入现有大党寻求内部变革,马斯克实际上堵住了未来转换阵营的通道。 这种另立门户的做法短期内得罪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双方,将自己置于双面受敌的境地。 从共和党近期反应看,矛盾已公开化。 该党内部早有人对马斯克近期的政治表态和建党倾向深感不满,策略师们发出了明确警告:民主党本就视马斯克为敌,如果他继续一意孤行,连共和党人的支持也可能丧失殆尽,最终可能落得无处容身。 一些共和党人已在社交媒体上直接攻击马斯克的南非背景,暗示他不懂"美国精神",甚至有人扬言要把他"送回南非"。美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表明,这种对对手出身进行攻击的手段并不鲜见。 若掌权者真的动用行政手段驱逐马斯克出境,即使他仍保有网络影响力,物理缺席也将使其政治抱负彻底落空。 更为关键的是政党背后的"势力"问题。政党本质上是具有共同目标和利益的人群结成同盟进行力量博弈的组织。常言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马斯克尽管个人财富惊人,足以支撑一个政党的基本运作开销,但他目前尚未展现出吸引和凝聚起广泛政治同盟的能力。美国传统的政治世家和重量级金主们,目前均未明确站到"美国党"一边。 没有这股至关重要的"势力"加持,仅靠金钱孤军奋战,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两党结构。 马斯克面临的阻力在"大而美"法案通过后尤为凸显。 该法案虽以微弱优势通过,但其核心被批评为加剧社会财富不平等,甚至被形容为在特定时期集中资源的一种尝试。 法案大幅增加军费支出和政府债务上限,被视为意图在美国霸权地位面临挑战之际,试图进行最后一搏的"强心针"。 此举无论为了维持当前暗流涌动的全球竞争格局,或是准备应对可能的直接冲突,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美国社会财富分布呈现高度集中化态势,少量顶尖富豪掌握了绝大多数财富。 若想真正缓解财政压力,理论上最有成效的方式是重新分配这部分顶级财富。 然而现实是,触碰顶层富豪的利益风险极高。 因此,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寻求资源成了相对"安全"的选择。"大而美"法案满足了大资本集团的利益诉求,巩固了现任权力核心与这些精英阶层的同盟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斯克公开反对这一法案,无异于与掌控美国真正命脉的顶级财富阶层为敌。 失去了这批关键力量的支持甚至成为他们的对立面,马斯克想要建立有效的政治势力几乎成为空谈。 历史经验显示,新政党成功的唯一微光往往出现在巨大的社会动荡或结构性危机爆发之时。 美国共和党自身的崛起便是例证。它成立于1854年,恰逢辉格党因奴隶制存废问题深刻分裂、美国社会濒临内战边缘的关键时刻。 林肯正是凭借这场围绕国家根本走向的激烈冲突和精英阶层的重大分裂,引领新生的共和党迅速成为主导力量,最终导致辉格党退出历史舞台。 对马斯克而言,他所押注的这百分之一的胜算,只能系于未来美国是否爆发足以彻底颠覆现行政治格局和权力结构的重大变故。 这种变故可能有内外两种情形:一种是美国内部发生大规模撕裂性事件,如席卷社会各阶层的严重经济崩溃或激烈社会冲突,导致现有政治体系濒临解体。 另一种可能性则来自强大的外部力量主动介入。这需要美国之外的其他大国,选择马斯克作为代理人,向其提供实质性支持,力助其搅乱美国政治版图。 这种外部势力需具备超越美国内部矛盾的能量,并对美国的核心统治力量构成足够威慑。 近期,马斯克本人围绕建党计划动态频频。 他于7月2日在其社交账号上重申推动美国党前进的决心。 更具戏剧性的是,他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张与特朗普在棕榈滩活动的现场照片,图中两人均做"火箭升空"手势。 尽管照片由第三方发出,马斯克的转发动作仍引发广泛解读。 这似乎印证了外界关于其寻求强力外部结盟以对抗现有体系的猜测,显示出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险路上,马斯克仍在寻求新的战略支点。 时间最终会验证,这百分之一的希望是历史的偶然回响,还是一闪而逝的星火。 信息来源: 马斯克本人社交平台动态 美国《国会山报》相关报道 美国《福布斯》关于美国财富分配的分析报告
丢人!《纽约时报》报道嘲讽“大而美”法案,说在美国都听到了14亿中国人,对美国发
【20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