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为什么一定要枪毙韩复渠? 韩复渠,1890年出生在河北霸州,家里不算穷,爹是个教书先生,小时候还读过几年书,字写得不错,比一般农村娃多点文化。可后来家道中落,他只能出去闯荡。1910年,北洋军招兵,他投了进去,从大头兵干起。碰巧遇上冯玉祥,这位大佬看他有点脑子,又会写字,就把他收在身边,教他打仗带兵。韩复渠跟着冯玉祥混,慢慢崭露头角,北伐时还得了个“飞将军”的名号,成了冯手下的核心人物之一。 不过,韩复渠这人有点飘。地位高了,他开始讲排场、好女色,作风越来越糜烂。冯玉祥是个直脾气,看不下去,多次当面骂他,两人关系就有了裂痕。后来冯玉祥去苏联考察,张作霖打过来,韩复渠直接不抵抗,投了阎锡山,冯回来后虽然没明着收拾他,但暗地里削了他的兵权。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看准这机会,拉拢韩复渠,许他高官厚禄。韩复渠二话不说倒戈,帮蒋干掉了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蒋介石一高兴,把山东交给他管。从此,韩复渠在山东当了八年“土皇帝”,势力盘根错节。 韩复渠在山东混得风生水起,手下兵多将广,还管着地方经济,日子过得挺滋润。可他有个毛病,特别爱搞割据,对蒋介石的命令经常阳奉阴违。蒋介石早就看他不顺眼,但之前忙着打内战,没空搭理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搞“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忍气吞声,韩复渠为了保地盘,也跟日本人眉来眼去,虽然没真投敌,但这态度让蒋介石起了疑心。 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扣了蒋介石,韩复渠跳出来公开支持,摆明了跟蒋对着干。事变平了,蒋介石没立刻收拾他,但心里肯定记下了这笔账。到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山东成了前线,蒋介石命令韩复渠守住阵地。可韩复渠呢?日军一来,他打了几仗,损失不小,怕部队拼光了,就擅自带着人撤了,丢下黄河防线不管。结果山东大片地方被日本人占了,全国上下骂声一片,蒋介石的脸算是丢尽了。 1938年1月,蒋介石憋不住了,把韩复渠叫到开封开会,当场拿下他,没过几天就定了死罪,直接枪毙。蒋介石这手玩得狠,表面上是怪韩复渠抗命丢地,实际上也有敲山震虎的意思。抗战正紧,他得让其他将领看看,敢不听话的下场是什么。 首先,韩复渠抗命太严重。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本来就不齐心,好多将领各怀鬼胎。韩复渠撤退丢山东,直接让蒋介石的战略乱了套,还让日军长驱直入。这时候要是不拿他开刀,军纪就没法管了,其他人还怎么打仗? 其次,韩复渠跟蒋介石早就不对付。他跟冯玉祥的关系、西安事变的态度,还有在山东搞独立王国,都让蒋介石觉得这家伙靠不住。抗战是生死关头,蒋介石容不得身边有隐患,韩复渠这种反复无常的军阀,留着就是个定时炸弹。 最后,杀韩复渠也是给全国一个交代。山东丢了,舆论骂得凶,蒋介石得有个替罪羊。韩复渠正好撞枪口上,杀了既能平民愤,又能震慑军心,一举两得。 韩复渠一死,蒋介石马上在报纸上说他十大罪状,什么弃地、违令全甩他身上。国民党内部那些将领吓得够呛,赶紧表忠心,军纪是暂时稳住了。可这事也有副作用,地方军阀本来就跟中央不一条心,韩复渠这么被收拾,大家更怕蒋介石猜忌,内斗的苗头没少。山东战场上,日军趁乱占了更多地方,抗战局势反而更糟了。 韩复渠死后,尸首先埋在鸡公山,后来1954年迁到北京香山公墓,坟头简单得不行。从穷小子到军阀,再到枪下鬼,他这辈子起起落落,最后还是栽在乱世里。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