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叫众臣一起去钓鱼,约定谁钓得少就学狗叫。结果大臣们收获颇丰,朱元璋一条都没有!看着脸色越发阴沉的皇帝,宰相胡惟庸急得汗如雨下,这时学士高启的一番话,却让朱元璋乐开了花! 朱元璋,1328年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靠放牛、讨饭维生,后来还当过和尚。元末天下大乱,他投身红巾军,从小兵干起,靠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一步步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对手,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他治国手腕硬,推行严刑峻法,奖励开荒,恢复农业,史称“洪武之治”。但他性格多疑,容不得半点不忠,晚年大开杀戒,胡惟庸案、蓝玉案株连无数,朝野震恐。他的统治奠定了明朝基业,也让臣子战战兢兢。 高启,1336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家境还算殷实,但父母早逝,靠自学成才,读书过目不忘,尤其擅长诗文,元末就名震江南,被称为“吴中四杰”之一。洪武初年,他被召入朝,参与修《元史》,还给皇子当过老师。朱元璋挺欣赏他的才华,想提拔他当户部侍郎,可高启压根瞧不上官场那套虚伪做派,推辞后回了老家。他爱写诗,诗风清新豪放,可也因太过直白,埋下了祸根。 胡惟庸,具体生年不详,洪武年间官至左丞相,算是朱元璋早期的心腹。他参与过南京城墙修建、《元史》编纂等大事,办事能力强,但为人贪婪狡猾,私下拉帮结派,权势越来越大。朱元璋对他起了疑心,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把他杀了,还株连了几万人,搞得人人自危。胡惟庸的案子成了明初最大的政治风暴,也暴露了朱元璋对臣子的高度不信任。 洪武三年,朱元璋心血来潮,带着十几个朝臣去南京郊外钓鱼,立下规矩:谁钓得多,赏宫廷好酒一杯;谁钓得少,罚学狗叫三声。群臣一听,都觉得挺新鲜,纷纷摩拳擦掌。大臣们运气不错,鱼儿接连上钩,李善长钓了三条鲤鱼,陶安的鱼篓也快装满了。胡惟庸挑了个好位置,鱼竿一甩就见收获,表面低调,实则暗自得意。反观朱元璋,鱼竿半天没动静,鱼篓空荡荡,脸色越来越难看。 大臣们起初还兴高采烈,可渐渐察觉到朱元璋的不悦,气氛变得紧张。胡惟庸最会察言观色,知道朱元璋丢了面子,发起火来谁都吃不了兜着走。他急得满头大汗,悄悄凑到高启身边,催他想办法。高启冷笑一声,讽刺胡惟庸擅长溜须拍马,胡惟庸气得脸都黑了,但也没辙,只能指望高启出马。高启不慌不忙,走到朱元璋跟前,直言凡鱼不来不是皇帝的错,而是鱼儿没眼力。 高启当场吟了一首诗,大意是朱元璋乃真龙天子,凡鱼不敢靠近,金钩抛下去是为钓龙,非为小鱼。正好这时,朱元璋的鱼钩不小心挂住了自己的皇袍,扯出龙纹图案。高启立马接话,说这龙纹就是证明,朱元璋是真龙,钓的不是鱼,而是天下。朱元璋听完,哈哈大笑,阴沉的脸色一扫而空,当即叫停比赛,赏了酒,群臣跪拜称颂,一场危机就这么化解了。胡惟庸松了口气,暗暗佩服高启的急智。 高启化解了钓鱼的尴尬,可他的日子没好过多久。洪武四年,他彻底厌倦了朝堂的尔虞我诈,辞官回了苏州,专心写诗教书。朱元璋起初还挺惋惜,几次召他回朝,高启都不肯,态度坚决。他在家写了首《题西太一宫壁》,诗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句子,朱元璋看了,觉得是在讽刺朝政,记下了这笔账。洪武七年,苏州知府魏观因修府衙的事被弹劾,高启曾给他写过一篇《郡治上梁文》,被牵连进去。朱元璋借机发难,以“妖言惑众”的罪名,下令将高启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九岁。他的诗文流传后世,至今仍被称道,可惜才华没能救命。 胡惟庸的结局更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突然指控他谋反,证据是真是假没人说得清,总之他被处死,全家抄斩,还牵连了上万人。这案子震动朝野,朝臣人人自危,朱元璋借此清洗了一大批他认为不忠的人。胡惟庸的垮台,标志着洪武朝进入了更高压的阶段,君臣之间的信任几乎荡然无存。 朱元璋本人活到洪武三十一年,七十岁时驾崩。他在位期间,恢复了汉人江山,治理上颇有建树,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但他晚年杀戮过重,功臣几乎被屠尽,文人也多遭迫害。明初的“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全都没落得好下场,印证了那句“伴君如伴虎”。朱元璋的统治既有开创之功,也有暴虐之过,后人评价总是褒贬不一。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