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中统特务被判死刑,法庭上他高声辩驳:“我不是特务,我为党效力,陈赓将军可以为我作证!”
1951年的金陵,审判庭内气氛凝重。一位身着囚服的年迈男子,面对即将到来的判决,突然声嘶力竭地喊出这番话,令在场所有人愕然。他叫杨登瀛,表面上是国民党中统的一名高级特工,却在关键时刻,揭开了自己隐藏多年的真实身份。这突如其来的指控,让整个南京的司法体系都陷入了震动,没有人敢轻率地下结论,因为一旦弄错,后果不堪设想。
杨登瀛的经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间谍小说。这位出生于广东香山的男子,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成归国后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凭着流利的日语和广泛的人脉,很快便融入了上海滩的青帮势力,并最终成为了国民党中统情报机构的核心成员。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28年,他就已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而他的上线正是赫赫有名的陈赓将军。
他像一名技艺精湛的双面间谍,白天在中统机关处理情报,夜晚则将关键信息传递给党组织。他从不争功邀赏,行事谨慎,滴水不漏。在上海的那些年,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例如及时报告了白鑫叛变企图出卖彭湃的阴谋,以及在任弼时、关向应被捕后,冒着生命危险实施营救。甚至有一次,他成功阻止了一次针对周恩来的暗杀行动,为党和国家化解了一场巨大的危机。陈赓将军曾给他提供过经费,但他从不乱花一分钱,所有资金都用于工作,有时甚至还需要自掏腰包。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他始终没有加入党组织,组织上也出于安全考虑,没有与其发展正式关系。但像周恩来、陈赓这样的领导者,都深知他的价值和贡献。1934年前后,中统计划将他调往重庆,表面上是升迁,实则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陷阱,他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幸亏组织及时提醒,他以假装生病为由推脱,从而躲过一劫。他曾给陈赓写信,简短的四个字“任务未竟”,饱含着对组织的无限忠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展开了对特务的清查。杨登瀛考虑到自身情况的特殊性,销毁了家中的所有档案材料,但他没想到,正是因为没有主动登记才被当局盯上。在法庭上,他喊出“陈赓能证明”后,南京法院院长鞠华立即致信陈赓将军求证。陈赓尽管不在南京,却迅速回信,证实杨登瀛确系他亲自安插的地下工作者,为党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事迅速惊动了周恩来总理,总理特别指示要彻查此事,避免冤枉功臣。杨登瀛不仅被无罪释放,还获得了组织每月一百元,后增至一百五十元的生活补贴。陈赓将军亲自到北京车站迎接他,并将他安置在机关附近居住。杨登瀛却终身未再踏足上海,他害怕被人认出过去的身份,除了陈赓将军,几乎没有人了解他全部的地下工作经历。
组织曾多次邀请他撰写回忆录,都被他婉拒,他只是说:“没必要,说了也没人信。”其实,他是为了维护组织的保密工作。他留下的仅是几份零散的、字迹模糊的材料。晚年,他居住在一个简陋的院落里,身体每况愈下,床头一直摆放着陈赓将军的信件,仿佛在时刻提醒着他曾经的使命。1969年,他临终前喃喃自语:“我不是特务,周总理知道……”
据后人统计,他一生共提供情报三百余份,营救了八九十名中共干部,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为将军,有的成为省委书记,但他从未与他们联系,他说:“救人是任务,他们有成就,是他们自己的本事。”他一生没有功勋章,没有官衔,甚至没有正式的党员身份,但他却是一位真正的无名英雄,他侄子曾对记者说:“我叔什么都不说,只说有些人该死,有些人不能死,他要替那些不能死的人活下来。”他的战斗,不在战场,不在机关,而是在刀尖上行走,在黑暗中摸索。周恩来总理在临终前还曾提起他,说:“这个人有功,不能让他吃亏。” 这句话,是对这位特殊战士最高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