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以1亿美元签约费把四个顶尖华人芯片工程师招走了,分别是赵晟佳、余家辉、毕书超和任洪宇。任正非在采访中说,美国为了挖走这些人才,做了很多“花费重金”的动作,甚至亲自给这些人才发邮件,之后还在家中设宴款待他们。
2025年6月一则消息震动了全球科技圈:美国巨头Meta在一周之内,从行业领头羊OpenAI挖走了四位顶尖的中国籍AI科学家。这并非寻常的跳槽,每人高达1亿美元的年薪,折合人民币超过7亿,数字本身就足以掀起波澜,而其背后,更是一场关乎科技国力的无声较量。
放眼全球能定义下一代AI和芯片技术的顶尖人才不过数百人,他们的去留足以影响一个团队甚至一家公司数年的研发走向。在这份稀缺名单上,华人面孔尤为突出。据说在美国芯片产业,顶尖工程师中有八成是华人。
在AI领域华人专家更是核心团队的支柱。谁能将这些人才揽入麾下,谁就能在未来的技术竞赛中抢占先机。Meta这次出手可谓毫不含糊,为了这几位大牛不仅开出天价薪酬,公司高层更是亲自邮件邀请、设宴款待,求才之心昭然若揭。这次被重金挖走的四位华人精英个个履历惊人。
赵圣佳,1990年出生,清华本科、斯坦福博士,是AI安全与对齐领域的权威,论文引用超两万次,在OpenAI深度参与了ChatGPT的研发。余家辉,1988年生,复旦本科、伯克利硕士,是多模态AI领域的公认大牛,曾任OpenAI感知团队负责人,论文引用量高达3.4万次。
毕书超,1985年生,浙大本科、伯克利博士,不仅是机器学习专家,还曾主导创立YouTubeShorts的算法团队,实战经验丰富。而最年轻的任宏宇,1992年出生,北大本科、斯坦福博士,专攻AI推理,年纪轻轻已是知识图谱领域的顶尖人物。
这四位大牛集体跳槽绝非仅用金钱可以解释。1亿美元的年薪固然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巨大诱惑,这笔钱甚至让财大气粗的OpenAI都难以匹配。相比之下国内资深研究员百万年薪已属高位,而硅谷博士毕业生的起薪就轻松超过30万美元,算上股权差距可达三四倍。如此悬殊的收入,无疑是吸引人才外流的直接推力。
不过钱通常只是敲门砖,真正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平台、资源和愿景。Meta承诺为赵圣佳提供“无限算力”,让他能心无旁骛地进行AI对齐研究;余家辉则能主导多模态AI项目,将其技术与Meta的智能硬件深度结合;毕书超和任宏宇也被赋予核心角色,解决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些机会和主导权,或许是他们在OpenAI也难以完全获得的。更进一步看Meta高调组建“超级智能团队”,并立下“2027年超越OpenAI和谷歌”的军令状,这种清晰的目标和破釜沉舟的决心,对渴望创造历史的顶尖科学家而言,吸引力甚至超过金钱。
这次人才流失也给中国科技界敲响了警钟。这四位专家无一不是在中国接受了最优质的基础教育,从清华、北大、复旦、浙大这些顶尖学府走向世界。国家投入近二十年教育资源培养出的人才,转眼就成了美国科技巨头攻城略地的核心战力,这笔账怎么算都有些无奈。
当下的“人才流动链”更是令人忧心:中西部高校的好苗子被东部大厂挖走,而这些在国内大厂历练成熟的精英,又成为硅谷巨头精准“收割”的目标。长此以往国内产业的研发根基恐遭削弱,追赶前沿技术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面对这种局面国内企业和政府也迅速作出反应。腾讯宣布扩招技术岗,百度设立10亿研究基金,深圳更是开出千万住房补贴和上亿项目资助吸引顶尖团队。这些举措固然必要,但光靠砸钱还不够。薪资待遇需要跟上,至少要让顶尖人才觉得留下是值得的,企业文化也应摒弃单纯压榨,给予人才真正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必须提供一个能让他们施展抱负的舞台。Meta能给“无限算力”,国内的科技巨头是否也能拿出同等级别的核心资源,并以更开放的心态支持探索?科研和创业环境也亟待优化。
许多人选择出海看中的是那里相对宽松的试错环境和高效的成果转化路径。如果国内的科研项目仍需层层审批、看人脸色,再好的雄心壮志也可能被消磨殆尽。说到底挖人只是权宜之计,根本在于培养和留住自己的本土人才。
这场由Meta天价挖角引爆的人才争夺战,远未结束。它不仅重创了OpenAI,也让全球科技界看清了顶尖人才的决定性价值。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契机。
如何构建一个既有硬核资源支持,又有宽松创新氛围的环境,让最聪明的大脑愿意留下、安心创造,才是赢得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