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香港议员大胆呼吁:把维多利亚港矗立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雕像撤掉,换上誓死禁烟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7-13 11:48:37

最近有香港议员大胆呼吁:把维多利亚港矗立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雕像撤掉,换上誓死禁烟、抗击列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那座矗立在维多利亚港边、已经站了上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铜像,以前不过是香港街头常见的一个景点,很多人路过时可能连眼神都不会多给一下。 可最近,因为香港一位立法会议员的一句提议,这座铜像突然成了全城争议的焦点,那位议员说得很直接:这尊带有殖民象征的铜像,应该拆掉,换上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看起来只是换一尊雕像的建议,却迅速引发了热烈讨论,原因也不复杂,要真正理解这场争论,得从香港的历史背景说起。 这片土地曾在鸦片战争后被割让,整整被英国统治了超过150年,殖民留下的不只是建筑和街道的名字,更深的,是香港人集体记忆里的一段复杂历史。 伊丽莎白女王的雕像,不仅是英国殖民的象征,也代表着那段特殊时期对城市文化、制度甚至身份认同的深刻影响。 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总督府,这些名字早已融入日常,而维多利亚女王铜像,更是在港边端坐百年。 即使它被明确定义为“殖民统治的符号”,一个被强加而非自愿选择的标签,可它也确实见证了香港从废墟中崛起、经济腾飞乃至主权回归的全部历程。 不过,在香港回归祖国近三十年的今天,这尊女王像开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正如那位议员所点破的,换铜像远不是表面功夫,它直指香港最核心的文化归属问题。 支持更换的一方认为,这些看似无害的殖民符号,其实是持续输出价值观的工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香港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 一个更深层的忧虑在于,部分年轻人对本国历史的认知模糊,民族情感淡薄,甚至对殖民时期抱有“黄金时代”的滤镜,公共空间的地标,从来不只是装饰,更是价值观的宣言。 既然香港已经回归,就理应逐步清理殖民时代的文化遗留,让民族英雄的光辉来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应有之义,更是当务之急。 那么,谁最适合取而代之?林则徐的名字浮现在许多人心中,这位以“虎门销烟”闻名的清朝官员,不仅是抵抗外来毒品侵害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里最早睁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见者。 鸦片战争时,他坐镇的广东防务严密,一度让英军无从下手,只能转攻他处,林则徐所代表的,不仅是决绝的抗争精神,也包含着一种务实的开放态度。 他那铁腕保国的形象,显然比一个外来统治者,更值得后人仰望,如果他的雕像能矗立在维多利亚港,无疑将更有力地昭示这座城市血脉里的抗争基因与民族骨气。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拆除女王铜像这个做法,有人觉得太过激进,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这部分人认为,哪怕它代表的是殖民统治,也是一段真实存在过的历史,直接拆掉可能会被解读为“抹去记忆”,对历史本身也是一种不尊重。 他们主张,保留女王铜像并不代表认同殖民,而是提醒后人香港曾经经历过怎样的阶段,反而能激发民族的警觉和自强。 他们还提出一种折中的方案,比如在铜像旁边加设历史说明,交代背景和评价,或者干脆再立一座林则徐的雕像,让两者对比存在,表达更丰富的历史信息。 但这种“两边都顾”的建议,也引来了强烈反对,支持拆除的人认为,把殖民者和民族英雄摆在一起,看上去是平起平坐,不仅会削弱民族象征的力量,还可能让人搞不清谁是侵略者,谁是抵抗者。 他们强调,一个是外来的统治象征,一个是本土的反抗代表,两者本就立场对立,不可能摆在一起让人“自选立场”。 所以这场争议,说到底并不只是一个雕像要不要保留的问题,而是更深层的较量:谁有权决定该怎么讲述香港的过去,又希望公众记住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版本。 信源:观察者网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