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以前,大兴安岭一带住着很多“冬狗子”,都是悲俗厌世,与世隔绝,一辈子不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13 18:40:31

七十年代以前,大兴安岭一带住着很多“冬狗子”,都是悲俗厌世,与世隔绝,一辈子不出大山的主,以打猎为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东北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群被称作"冬狗子"的人,这名号不是贬义,反倒藏着山里人的敬意,因为这些人能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跋涉,耐得住寒冬,扛得住孤独,是真正的山野智者。   "冬狗子"主要有两支,一支是躲进深山的汉族人,为躲避战乱或厌倦尘世;另一支是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人,虽然来历不同,但他们都摸索出了独特的生存本领。   在选择居所上,他们都是行家,汉族的冬狗子会挖地窨子,用整根木头掏空做烟囱,墙上糊层厚泥巴保暖,鄂伦春族人则搭建"仙人柱",用三十多根木杆支起锥形帐篷,顶上留个圆洞排烟,这些住所看似简陋,却暖和得很,最重要的是能随时搬迁。   他们的生存装备都是就地取材的杰作,木头能做成碗筷、水桶,还能凿成储物罐,兽皮刮净了做衣服,筋腱搓成线,骨头磨成针,桦树皮更是宝贝,能编篓子、做容器,刮下来晒干还能当火绒用。   会打猎是基本功,他们知道每种动物的习性,懂得看天气判断兽踪,追踪时脚步轻得像片雪花,连呼吸都放得很轻,遇到猎物从不贪多,只取所需,这是山野智者的风范。   打来的猎物,他们有独到的处理方法,肉切成条挂在房梁上熏,用文火慢慢烤,这样能存放很久,皮子的处理更是讲究,要用特制的药水浸泡,然后慢慢揉搓,直到软得像绸缎,骨头也不浪费,能磨成工具,剩下的熬汤喝。   野外采集也是一门学问,他们认识每一种草药,知道哪些能治病,哪些能预防疾病,老山参、灵芝、天麻这些宝贝,在他们眼里就是常见的草药,采集时讲究时令,春天挖嫩芽,夏天摘野果,秋天收药材,冬天挖根茎。   日常饮食也有讲究,他们会把一些药材和肉一起炖,既当饭吃又能养生,熊胆保存起来治重病,鹿茸晒干以备急需,最奇特的是,他们能把难吃的药材做成美味,比如用刺五加炖肉,苦味全无只剩鲜香。   制作工具是他们的强项,打猎用的弓箭、陷阱都是自己做的,连火绳枪都能修,木工活更是样样精通,能做家具、雕刻、打造生活用具,特别是处理木材的手艺,知道哪种木头适合做什么,怎么防虫防腐。   冬狗子最了不起的本事,是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知道松鸦叫声急促时可能有熊出没,懂得老树抽新枝预示春天将至,这些细微的自然讯号,在他们眼里都是活的指南。   看天识候是基本功,他们能从云的形状判断降雪,从风向预测天气变化,早上露水重不重,知道当天湿度;晚上星星亮不亮,猜得出明天天气,连动物的反常行为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比如松鼠提前储粮,就知道要来场大雪。   认路更有一套,白天靠太阳,晚上看北斗,大雾天摸树皮,树皮朝北面的总是厚些、湿些,雪地里认方向,看雪堆的形状,风从哪边吹来,积雪就往哪边斜,这些都是进山的保命本领。   对野生动物,他们像个专家,知道狍子喜欢啃哪种嫩草,熊瞎子在哪个山沟过冬,獾子在什么时候最肥,打猎时讲究时节,春天不打带崽的,秋天不伤幼兽,这是山里的规矩。   植物利用的学问更深,桦树皮刮下来要趁新鲜,不同厚度用处不同,细皮能编篓子,厚皮可做船,松树的每个部分都能用,树脂能止血,树心能引火,树皮能取暖,就连地衣苔藓,他们也分得清哪些能吃。   他们懂得和山林和谐相处,打猎讲究"留种",砍树要"留根",采药懂得"护幼",比如挖参时,看见小参苗会绕着走,让它继续生长,这份敬畏,让山林生生不息。   储存食物也有讲究,肉干要挂在通风处,经常翻动防止发霉,野果晒干了装进桦皮筒,密封保存一冬天也不坏,连草药都分门别类存放,潮湿的悬挂,干燥的装坛。   最神奇的是他们的医术,用草药治跌打损伤,用动物内脏调理虚弱,经验全是实践总结的,他们懂得用熊油治烫伤,用松脂止血,用某些植物退烧,这些方子都很灵验。   时代变迁,老一辈冬狗子渐渐离开了深山,但他们的智慧没有消失,变成了口口相传的经验,有的老人还会教年轻人认草药,有的把打猎的本领教给后辈,有的把老手艺传下去。   现在野外生存成了一门学问,但比起老冬狗子,这些新知识显得粗浅,冬狗子的智慧是几辈人用命换来的,是真正的生存艺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敬畏自然,如何与山林和谐共处。   信息来源:中国网——鄂伦春族;中国政府网——鄂伦春族    

0 阅读:84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