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天气热,早上没吃饭,有位网友低血糖在野外晕倒了,旁边有烈士墓,他就过去休息一下,心理默念烈士能庇佑。过了会一颗被供奉的奶糖吹到了他脸上,他吃后就缓过来了。 半山那颗糖,是烈士给的“救命符” 杭州萧山的河上镇,山连山,树缠树,三伏天的日头把石板路晒得发烫。我是个正一道士,在山里美术馆做些文化传承的活儿,那天轮休,想骑共享单车去访紫云仙院——听村民说,道观藏在半山竹林里,供着祖师爷。 “早上就啃了个馒头,哪经得住晒哟!” 我咬着牙爬山,太阳像张火网罩下来,后背的汗把道袍浸成深灰色。爬到一半,眼冒金星,腿肚子直打颤,瞅见路边烈士墓旁有块青石板,踉跄着扑过去坐下,“噗通” 一声惊得草丛里的蚂蚱乱飞。 “董仲新烈士在上,小道无意叨扰,实在走不动了……” 我喘着粗气,望着墓碑上的名字,心里直发慌。低血糖犯了的滋味太难受,眼前的山影晃成水墨画,耳朵里嗡嗡响,感觉下一秒就要栽倒。 正迷糊着,山风卷着树叶“哗啦啦” 撞过来,“啪嗒”!一颗糖落在我摊开的掌心里—— 是颗皱巴巴的旺仔牛奶糖,红包装褪成浅粉色,糖纸边角翘着,像只振翅的蝴蝶。 “这…… 这能吃吗?” 我盯着糖,喉结滚了滚。墓前供品本是敬逝者的,可眼下这颗糖,分明是救命的星。我咬开糖纸,奶糖在舌尖化开的瞬间,清甜顺着喉咙往下淌,竟把满心的慌都压了下去。 缓过劲时,日头偏了些,山风也软了。我跪在墓前,对着 “董仲新烈士之墓” 磕了三个响头,额头磕在青石板上,“咚咚” 声混着心跳,“谢谢您咧,这糖救了我一命!” 山还得爬吗?我望着云雾缭绕的山顶犯难。摸出片竹叶,往墓前一放,“正面上,反面下,听您的。” 竹叶转了两转,稳稳躺着—— 反面朝上。“行,下山!” 我冲墓碑挥挥手,像跟老熟人告了个别。 下山路上,撞见采山货的大叔。“小伙子咋从烈士墓那边下来?” 大叔擦把汗,扁担上的竹筐晃得厉害。我把事儿讲了,大叔眼睛亮起来:“董烈士是为护乡亲们牺牲的!早年土匪劫村,他抄起柴刀就往上冲,中了好几刀…… 打我小时候,墓前就常有人放糖,说烈士爱甜,咱也跟着供。” 回美术馆后,我查遍资料,才知董仲新是1949年牺牲的游击队员。那个夏天,他为掩护转移群众,把敌人引向绝路,子弹穿透他的胸膛时,手里还攥着给女儿买的糖纸。 “原来这糖,是传承的心意。” 我望着案头那半袋旺仔奶糖,决定再上山。 隔周,我背了个竹篓,装着新糖、香烛和从道观求的平安符。到了烈士墓,把糖轻轻摆上,又给墓碑擦灰,“董先生,我带了新糖,您尝尝。” 山风掠过竹林,竹叶沙沙响,像有人应和。 后来,我成了烈士墓的 “守糖人”。每逢初一十五,就去添些供品,给游客讲董仲新的故事。有回遇到个穿校服的姑娘,听着听着抹眼泪:“我爷爷也说,以前村里孩子没糖吃,烈士墓的糖会‘自己跑’到小孩手里……” “这哪是糖自己跑,是烈士的护佑,是咱老百姓记着他的好!” 我指着漫山的翠竹,阳光透过叶缝洒在墓碑上,像撒了层金粉。 那天,我在墓前坐了很久。半山的风裹着竹叶香,奶糖的甜在记忆里打转。原来,烈士从不是冰冷的名字—— 他的勇气化作山风,他的守护凝成奶糖,在代代人的传承里,活成了照路的光。 我们总说“缅怀先烈”,到底该怎么缅怀?是在清明摆束花,还是像这样,接住一颗跨越时空的糖,把“舍命护人”的精神,变成自己生活里的光。董仲新烈士的糖,救了我身体的急,更让我明白:英烈的守护,从不是传说,只要我们记着、传着,这份温暖就永远不会断。 如今,我再访紫云仙院时,总会绕到烈士墓前。竹篓里的糖换了新,故事也讲了一遍又一遍。因为我知道,半山那颗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 一头系着烈士的热血,一头牵着我们的传承,走一步,甜一步,亮一步。
心酸!近日,杭州55岁的外卖员袁某某深夜躺在电动车上睡觉,被发现猝死。据同事介
【7评论】【3点赞】
明月清泉
怪不得小时候学校组织扫墓时感觉阳光照在烈士墓园里暖暖的,没有去其他墓地阴森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