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 这顶铜樽在宝鸡博物馆待了好些年,一直被叫做饕餮铜樽。 说起来它的来历还挺曲折,1963年陕西宝鸡下大雨,农民陈堆在自家院子后的土崖边发现了它,当时满身泥污,看着就像个旧铜疙瘩。 陈堆觉得没用,30块钱就卖给了废品站,后来被博物馆的人偶然看到,觉得是个老物件,才收进了馆里。 那时候宝鸡博物馆刚建没多久,没什么像样的藏品,这顶有饕餮纹路的铜樽就成了镇馆之宝,虽然谁也说不清它具体是哪个朝代的,也不知道用途到底是什么。 马承源研究青铜器多年,心里一直犯嘀咕:这么大的青铜礼器,按规矩总得刻点字记录来历,怎么会光秃秃的? 他拿着放大镜把铜樽外身看了个遍,连纹路缝隙都没放过,还是一无所获。助手在旁边说:“说不定就是个没字的普通物件。” 可马承源不死心,他想起以前见过的一些青铜器,铭文偶尔会刻在内部不容易看到的地方。 他搬了个凳子站上去,把手伸进铜樽敞口的喇叭状顶部。里面很光滑,摸上去冰凉凉的,指尖一路往下探,快到地步时,忽然碰到一片凹凸不平的地方。 他屏住呼吸,用指腹一点点摩挲,那些凸起的线条弯弯曲曲,不像磕碰的痕迹,倒像是文字的轮廓。“这里有字!”马承源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馆里的人都围了过来,馆长亲自伸手去摸,果然感觉到了清晰的刻痕。他们赶紧用特殊工具清理掉内部的泥土和铜锈,一排排古奥的文字慢慢显露出来,一共122个字。 专家们连夜解读,这才揭开了铜樽的身世——它是西周成王时期的礼器,是贵族“何”受周王赏赐后铸造的,所以被重新命名为何尊。 最让人振奋的是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这句话。 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三千年前的周成王在铭文中记录了迁都成周(也就是现在的洛阳)的大事,说要在天下的中心治理百姓。 这两个字刻在方寸之间,埋在地下三千年,如今重见天日,一下子让这顶铜樽的意义变得不同寻常。 原来这铜樽背后藏着这么多故事:周武王灭商后想建新都,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实现了这个愿望,还政时叮嘱成王要以国事为重。何因为得到周王赏赐的30串贝币,特意造了这尊铜樽纪念。 这些细节填补了史料里关于西周早期都城变迁的空白,连带着对周公辅政、成周营建的研究都有了实物佐证。 后来这顶何尊不仅去了日本展览,还曾被美国以3亿保证金请去展出,各国观众都为这三千年前的文物惊叹。 谁能想到,当年差点被当成废品融掉的铜疙瘩,会成为见证“中国”二字起源的国宝。 马承源那伸手一摸,摸出的不只是几行铭文,更是一段被时光掩埋的文明密码,让我们在三千年后的今天,还能清晰地看到先祖对这片土地的命名与期许。 现在何尊安放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那“宅兹中国”四个字,成了无数人驻足凝视的焦点。 它不再只是一件古老的铜器,更像一位沉默的信使,带着三千年前的郑重宣告,告诉我们“中国”这个名字,从诞生起就承载着对家园的深情与对天下的担当。
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7-14 15:32: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