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还需看主人”,这句话居然还能这么解释?高志凯又出圈了,原因竟然是他在和印度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对付印度人很实用的妙招。 说起来,高志凯这人在国际圈里不算陌生。 他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常年活跃在中外学术交流的场合,跟不少国家的政要、媒体打过交道。 但最近让他火出圈的,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观点,而是一段跟印度媒体打交道的趣闻。 这事得从他常去印度参加访谈节目说起,熟悉国际媒体的人都知道,印度的媒体人出了名的“战斗力强”,他们提问直接,讨论起问题来更是寸土不让。 高志凯一开始没摸透这里面的门道。 有次他受邀参加印度一家主流电视台的辩论节目,刚开讲没两句,旁边的印度评论员就开始插话。 “不对,你这个观点有问题”“等一下,我觉得你误解了”,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高志凯想把话说完,刚起个头又被打断。 整场节目下来,他感觉自己像在打一场混乱的遭遇战,精心准备的观点没能好好表达,反而被各种突发提问搅得节奏全乱。 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 后来他跟朋友吐槽,说印度媒体的“插话术”简直防不胜防,有时候甚至带着点刻意的压迫感,好像不打断别人就显不出自己专业似的。 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天他录节目时,讨论到英国殖民时期的历史问题,提到剑桥大学的研究成果时,他下意识切换成了在英国留学时常用的伦敦腔。 话音刚落,原本吵吵嚷嚷的现场突然安静了,刚才还抢着插话的几位印度嘉宾,居然都在认真听他说。 这回他算看明白了。 不是自己的观点突然有了魔力,问题可能出在口音上。 他后来在一档国内访谈里聊起这事,自己都觉得挺有意思。 “你说邪门不邪门,用中文或者普通英语说的时候,总有人插话。可一换成那种带着英伦腔调的表达,他们好像就自动切换了模式,变得客气起来。”这话一出,立刻在网上炸了锅。 有网友翻出他早年在英国演讲的视频,对比他在印度节目里的表现,还真发现了这个规律。 有人调侃,这哪是语言的魔力,分明是“殖民后遗症”在作祟。 要知道,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英语在当地的地位很特殊,上层社会至今仍以能说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为荣。 剑桥、牛津这些名校的名字,在印度知识界更是自带光环。 高志凯的剑桥背景加上伦敦腔,无形中触动了某些微妙的心理开关。 但话说回来,这事儿之所以让人觉得新鲜,还是因为它戳中了 “打狗还需看主人” 的新解。 这里的 “主人” 未必是具体的人,可能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隐藏的规则。 说白了,教训 “狗子”(这里指那些爱插话的印度媒体人),还得看 “主人”(英国殖民留下的文化影响)的面子。
“打狗还需看主人”,这句话居然还能这么解释?高志凯又出圈了,原因竟然是他在和印度
月光如水照归人
2025-07-15 09:20: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