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黑龙江一退休老人上山摘松茸,在石缝里发现了一个标有USA字样的电台,民警得知后高度重视立刻点开调查,一个69岁的老太太闻讯赶来,仔细查看电台后嚎啕大哭,得知详情后民警肃然起敬! 主要信源:(人民资讯——东北抗联朴英山小部队使用的电台和密码本;黑龙江省文物局——《关于东宁县发现抗联文物的鉴定报告》) 1985年秋,黑龙江省东宁县某林场工人在采集松茸时,于山石缝隙发现异常包裹。 揭开防油布后显露五层胶合板箱体,内部装有美制军用电台,机壳"USA"标识清晰可见,配套工具中有俄汉双语标注"朴英山"姓名的破旧字典。 工人当即上报政府,文物部门鉴定确认这是抗战时期装备,机体锈蚀程度显示埋藏超四十年。 初期研判出现分歧。 地方档案显示抗战期间美军观察组曾在东北活动,遗留部分通讯设备。 另据《东北剿匪纪实》记载,国民党特工1946年在该地区建立过情报站。 但进一步核查抗联史料时,周保中将军遗孀王一知女士指认此电台属抗联教导旅(苏联称88旅)所有,并含泪讲述尘封往事。 电台主人朴英山系朝鲜族抗日志士。 1936年加入东北抗联第五军任司令部副官,1940年随部队撤入苏联整训。 在哈巴罗夫斯克培训期间掌握无线电技术,因业务精湛调入新组建的教导旅情报科。 当时苏联通过《租借法案》获大批美制SCR-284便携式电台,该机型功率仅15瓦却可实现五百公里通讯,成为敌后侦察首选装备。 1943年3月,朴英山受命潜入宁安县建立情报网。 携带的正是此次发现的电台型号,油布包裹方式亦符合教导旅《秘密工作守则》标准。 此后半年他成功发回七次日军调动情报,却在同年10月彻底失联。 部队多方搜寻无果,在战争年代特殊环境下,甚至出现过"携机叛逃"的质疑声音,其档案被标注"失踪待查"。 八十年代,日本防卫省公开战时档案显示:1944年1月,伪满牡丹江警备司令部曾呈报《朝鲜反日分子清剿记录》。 其中详细记载朴英山在宁安马场联络旧识李义弼时,被这个早已投敌的汉奸设宴诱捕。 宴会间李义弼假意请其演示枪法,趁机夺枪射杀两名警卫。 朴英山受尽酷刑拒不吐露情报网络,三日后遭秘密处决。 这份迟来四十年的档案还原了真相,电台是朴英山遇险前紧急掩埋的。 按教导旅应急规程,情报员会拆卸电台核心部件分置掩埋,此次发现的木箱内却没有真空管与变压器残片,侧面印证他是被动遇袭。 如今展陈于黑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残缺设备,内部仍可见刻意刮去的序列号。 这正是当年抗联战士抹除装备来源的标准操作。 王一知老人闻讯后专程前往纪念馆。 她摩挲着斑驳机壳向工作人员解释:"教导旅用美械电台并非秘密,斯大林为换取我们深入敌后,专门调拨了三百台。" 当看到字典内页褪色的俄文签名时,老人哽咽道:"朴副官总说抗战胜利要回故乡办学,这本字典是他给学生们准备的教材......" 文物专家在修复中发现特殊细节,电台调谐旋钮固定于78.5兆赫,恰是当年抗联与苏联远东局约定之备用频点。 木箱底部暗格藏有半页电文草稿,虽经岁月侵蚀仍可辨"马场集结点暴露"字迹。 这些实物证据填补了史料空白,证实朴英山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在试图示警。 该电台现存状态反映战时装备的真实处境,外壳布满二十一处弹片凹痕,电源线断口呈撕裂状。 纪念馆采用恒温氮气柜保存,每周进行三次防氧化处理。 每当讲解员讲述这台沉默数十年的设备如何重述英雄往事,观众驻足处总有点点泪光闪动。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5年,黑龙江一退休老人上山摘松茸,在石缝里发现了一个标有USA字样的电台,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7-15 13:05:12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