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再说日军侵华只是几个军国主义战犯的错,这是一场日本全民都在支持战争!1931年,一个刚结婚的日本女子,为了让丈夫再无顾虑的入侵中国,她写完一封遗书后,用刀划开了自己的喉咙! 1931年冬天,日军的炮声刚在东北的土地上停歇,奉天城里到处是穿黄皮的日本兵。 这时候的大阪,井上清一正搂着新婚的妻子千代子在家歇婚假,屋里烧着炭盆,榻榻米暖乎乎的,可这个即将回部队的中尉军官,脸上总带着股说不出的闷。 千代子知道他愁什么,部队已经发了电报,催他赶紧归队,坐船去中国东北,这一去,谁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出发前一天夜里,千代子悄悄爬起来,从针线笸箩里摸出把裁纸的小刀,她攥在手里试了试,又放下,对着神龛里的牌位拜了三拜。 喉管那儿的皮肤薄薄一层,刀子划下去的时候,疼得她浑身直抽,可她死死咬着被子,愣是没哼一声。 血顺着脖子往下流,打湿了领口,滴在榻榻米上,晕开一小片暗红,她就这么从后半夜熬到天快亮,最后头一歪,手垂了下来,旁边还放着刚写完的遗书。 第二天井上清一醒的时候,摸着身边冷冰冰的,低头一瞅,吓得差点蹦起来,千代子身子都硬了,可眼睛还半睁着,像在看他。 那封上万字的遗书就压在神龛的香炉底下,纸页上沾着血点子,他坐下来一页页地翻,看到“你要为天皇陛下好好打仗,别惦记我”的时候,突然把信纸往桌上一拍,起身就去收拾行李。 街坊邻居听见动静跑过来,看见屋里的血都直捂嘴,他却啥也没说,叫人来把千代子的遗体抬到里屋,自己扛着箱子就往外走。 码头送别的时候,好多人举着小旗子喊“万岁”,报社的记者挤在前头拍照,闪光灯把井上清一的脸照得煞白。 他站在船舷上,背挺得笔直,直到大阪港的影子变成个小黑点,始终没回头,这时候的他可能没想到,妻子的死会变成他日后升官的资本。 到了抚顺,井上清一成了守备队的头,以前看俘虏还偶尔会皱眉,现在听着刑讯室的惨叫声都能啃完一个饭团。 1932年,他在指挥部里拍了桌子,让手下把平顶山周围的老百姓全赶到山坳里,机枪响的时候,他就站在土坡上看着,嘴角还叼着烟。 消息传回日本,报纸上全是“平顶山大捷”的新闻,没人提那些死在沟里的中国人,反倒把井上清一写成了“忠勇将士”。 更邪乎的是千代子,《偕行》报用整版篇幅讲她的故事,说她是“昭和之烈女”。 皇后也听说了这事,特意让人给千代子家送了块写着“昭和烈女”的木匾,大阪的安田夫人,就是当初给他们做媒的那个胖太太,拿着报纸挨家挨户敲门。 没俩月,“大日本国防妇人会”就成立了,先是缝慰问袋、做草鞋,后来居然学着扛木头修工事,连五十多岁的老太太都背着包袱去军营劳军。 报社老板知道这故事能卖报纸,电影公司盯着票房,皇室想拉拢人心,安田夫人不过是想借着这事出风头。 他们把一个井上千代子的自杀,做成裹着糖衣的毒药,喂给全日本的人,当时的日本,到处都是这样被迷了心窍的人。 井上清一在平顶山杀了人,回国后居然还能当大官,战败那年,他躲在宫城县的乡下,把军装烧了,换上农民的粗布衣裳。 可盟军的宪兵还是找来了,破门的那一刻,他摸出藏在梁上的手枪,对着自己脑袋开了一枪,这时候再没人提他是“英雄”,报纸上只说“战犯井上清一畏罪自杀”。 井上千代子以为自己死得光荣,却不知道这“光荣”背后,是成千上万中国人的白骨。 那些说“日本老百姓是无辜的”人,该去平顶山的纪念馆看看,那儿的土坑里埋着多少没长大的孩子。 军国主义这东西,就像田里的毒草,只要根还在,早晚会长出来,它能让善良的人变得狠心,让本分的人变得疯狂,让相爱的人互相残杀。 千代子的遗书现在还锁在日本的档案馆里,纸都黄了,可上面的字看着还扎眼。 那不是什么“烈女遗书”,就是一页沾满血的控诉书,控诉那些把人变成野兽的鬼把戏。
1940年,打入日伪内部的刘人寿,正用日本人的电台给我党发报。谁知这时,几名日军
【1评论】【2点赞】
火哥
日本没有无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