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想拍摄一个懦弱的中国战俘形象,于是找到了15岁的季万方,他瘦小得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7-16 09:04:05

1938年,日军想拍摄一个懦弱的中国战俘形象,于是找到了15岁的季万方,他瘦小得可怜,看上去只有10岁,没有鞋袜,衣服也是破破烂烂,但日军记者拿起相机时,他却突然间站了一个标准的军姿,日军大怒:“你不怕死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冬,日军攻陷广州后,为加强对本国民众的宣传,特别策划了一项“战果展示”行动,他们决定拍摄一组战俘照片,试图通过镜头描绘中国士兵的“颓败形象”。   一支日军随军记者队被派往前线附近的战俘营,意图寻找最具“代表性”的战俘人选,在营地的一角,他们的目光落在一个少年身上。   他个头矮小,面色苍白,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灰布军衣,腰间挂着残破的水壶和掉漆的搪瓷杯,脚上裹着白布条,没有鞋袜,日军记者立刻认定,这个少年正是他们要找的人。   他不过十五岁,瘦得像十岁孩子,却已是名列战俘名单的国军勤务兵,这幅“苍白弱小”的模样,正合他们的设想。   于是这名少年被命令走到营地中央的空地上,站在镜头前,此时摄影师已经架好器材,只等按下快门,可就在那一瞬间,令人始料未及的场景发生了。   本该佝偻着背、垂着头的少年,竟在镜头前缓缓站直了身子,他抬头挺胸,双脚并拢,双手紧贴裤缝,眼神坚定,死死盯住镜头后面的那群敌人。   记者愣住了,原本想捕捉“懦弱形象”的快门突然变得沉重,他犹豫片刻,还是机械地按下快门,将那一瞬间凝固成影像。   可是这张照片却偏离了原定的宣传意图,少年的军姿不仅没有显得滑稽可怜,反而流露出一种不容轻侮的坚韧力量,他没有武器,却站得比枪口更挺直,他没有盔甲,却用身躯抵住了敌人对尊严的践踏。   这个少年名叫季万方,幼年时,父母在逃难途中被流弹击中,家园在战火中化为废墟,他一度成了街头流浪的孤儿,在湖南一带四处乞讨,靠捡树皮和残羹勉强度日。   有一天,他在昏迷中被一支过境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救起,醒来后,他哀求部队收留他,哪怕只是端水扫地都行,他年纪虽小,但眼中有种超乎年龄的执拗和坚决,军官最终答应让他留下来担任勤务兵。   随着抗战局势日益严峻,广州保卫战爆发,部队仓促应战,组织一度混乱,许多勤务兵也被卷入战火,季万方在一次撤退中与大部队失联,最终在增城被日军俘虏,押入战俘营,在战俘营中,他遭受非人的待遇,身上伤痕累累,却从未低声求饶。   照片被洗印出来后,很快被刊登在日本本土的新闻上,他们本是为炫耀,却因少年挺拔的姿态与目光,引发了读者的反思与震动。   许多日本人看后表示不解,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孩子,在战败被俘的情况下,竟然毫无惧色,这一幕打破了他们对“中国人懦弱无能”的刻板印象,那张照片不再是耻辱,而是一种宁死不屈的象征。   而在中国,这张照片也通过地下报纸和秘密传单迅速流传开来,人们并不知道这个少年的名字,只记住了他赤脚站立在敌人面前的样子,他成了那个黑暗时代里一盏微光,点燃了无数人心头的火。   在那个被战火撕裂的年代,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却以沉默的方式,写下了最铿锵的抗争宣言,季万方一个没有鞋的少年,用血与骨诠释了什么叫作:不怕死。

0 阅读:123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