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西方数学家门德尔逊受到热情邀请来我国讲学,哪知他一句话却让在场领导一脸疑惑,他问道:“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吗?为何请我来班门弄斧?” “陆家羲是谁?”会议室里,在场的数学专家们面面相觑,竟无人知晓这位被国际同行推崇的同胞。 彼时,我国计划邀请数学领域的知名教授门德尔逊到中国开展讲学活动。然而,门德尔逊的那封回信,着实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信里这样写道:“贵国的陆家羲博士在组合数学领域成果斐然,其研究成果堪称国际一流水准,为何不邀请他来进行讲学呢?”“陆家羲?”一位教授绞尽脑汁在记忆里搜寻,却怎么也想不起这个名字。 陆家羲出生于1935年,他的出生地是上海。16岁那年,他因现实情况不得不中断学业开始工作。但他凭借着自身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通过自学成功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1957年,他在一本数学科普书中读到“寇克曼女生问题”,从此沉迷组合数学。1961年,26岁那年,他精心完成了《寇克曼系列与斯坦纳系列的构造方法》这一成果,并满怀期待地寄给了中科院数学所。然而,等来的反馈却只是一句建议,让他改投其他刊物。 在此后的18年时光里,他不断地向不同地方投稿,可每一次都以退稿告终。1979年,他偶然发现意大利学者已于1971年发表相同成果,这本该是属于他的荣誉。他在笔记里这样倾诉:“我首个如同亲生孩子般珍视的、精神孕育出的成果,如今已走过18个年头。可它的命运实在坎坷,令人唏嘘。” 陆家羲没有放弃。他转向更难的斯坦纳系列,每晚伏案至凌晨。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使他的身体不堪重负,患上了神经性牙痛。病情不断恶化,最后他不得不拔光了嘴里所有的牙齿。 时间来到1981年,陆家羲撰写的论文经朱烈教授举荐,成功发表。论文一经发表,论文便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20多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加拿大数学家孟德尔逊给出了相关评价。1983年10月,陆家羲终于受邀参加全国数学年会,与陈景润同组发言。 会议结束后,他连夜赶回包头上课。10月31日凌晨,4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抽屉里还留着未完成的论文。陆家羲的一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镜子。 今天,我们有了更开放的学术环境,但如何发现并珍惜每一个陆家羲,仍是未完成的课题。正如他常说的:“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而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耐得住寂寞的人,最终只剩下寂寞。 信息来源: 数学经纬网|《命途多舛的数学战士——陆家羲》 今日中学生|《在中学任教的数学家——陆家羲的曲折人生》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1983年,西方数学家门德尔逊受到热情邀请来我国讲学,哪知他一句话却让在场领导一
南风意史册
2025-07-17 09:01:49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