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军统少将周镐突然人间蒸发,妻子认为他是远赴台湾,殊不知丈夫早已在1949年就被秘密处决了。十六载的春秋流转,妻子最后凭一册泛黄日记,为亡夫讨回了迟来的公道。 南京中山路32号院内,军统少将周镐像往常一样整理制服,临出门前轻抚妻子吴雪亚的发丝。这个细微动作后来成为她最后的记忆,因为丈夫再也没有回家。 当天上午9时,周镐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南京站报到后失踪。妻子等了三天三夜,直到邻居告诉她“听说周先生跟着政府去台湾了”,她才意识到丈夫可能永远不会回来。 当然吴雪亚并不相信,她清楚记得丈夫临走前说过“局里有急事要处理”,而且他的行李和重要文件都还在家中。更关键的是,周镐的黄埔同期生李明德曾私下透露,最近军统内部在清理“政治立场不稳”的人员。 真相还要从1933年说起,那年的福建事变期间,十九路军排长周镐因参与了反蒋活动被通缉。在从福州开往江西老家的火车上,两名便衣特务发现了他衣领上的反独裁徽章。 在南昌军统分站的审讯室里,周镐见到了黄埔军校的老同学、时任军统华中区负责人的陈立夫。陈立夫摆出两个选择:“要么以叛国罪枪决,要么加入军统戴罪立功。”面对生死抉择,周镐选择了后者。 从1934年开始,周镐以军统特工身份潜伏在各地,先后在上海、南京、汉口等地执行情报任务。期间,他曾成功破获三起中共地下组织案件,因此在军统内部逐步升迁。 1943年日军占领南京后,他奉命打入汪伪政府,担任了南京特别市政府秘书。 白天他穿着汪伪制服,与周佛海等汉奸官员频繁接触;夜晚则化身重庆军统潜伏人员,收集日军情报。 有一次在日军司令部开会时,周镐的怀表突然掉在地上,表盖弹开露出夹层里的联络暗号。在场的日本宪兵队长田中少佐立即起疑,但周镐镇定自若地解释说这是亡父的遗物,里面夹着的是父亲生前的药方。 为了打消疑虑,周镐主动邀请田中少佐到城隍庙品尝生煎包,还当场编造了几个关于父亲的感人故事。这次的化险为夷让他在日军中的信任度大增,也为后续情报工作奠定了基础。 周镐在南京潜伏期间,成功获取了日军第116师团的完整部署图、南京城防工事分布图,以及日军在长江沿线的炮兵阵地坐标。这些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送到重庆。 然而,周镐的汉奸身份也让他做了一些违心的事。1944年春,他被迫参与了对新四军联络站的搜查行动,导致三名地下党员被捕。虽然他事后设法营救,但仍有一人在狱中牺牲,这件事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开始清算汉奸,周镐的复杂身份成了致命问题:他既有为重庆提供情报的功劳,又有在汪伪政府任职的污点。军统内部对他的处理意见分歧很大。 1945年10月周镐被调回南京军统总部接受审查,发现他在担任汪伪官员期间,曾私下释放过七名中共地下党员,还向新四军提供过日军动向情报。这些“通敌”行为在军统看来是不可饶恕的背叛。 1948年底随着解放军逼近南京,国民政府准备迁往台湾。军统高层决定清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周镐被列入了处决名单。12月18日深夜,他在雨花台附近的军统秘密刑场被枪决,时年34岁。 行刑前,周镐写下了一份潜伏人员名单,希望能为这些仍在敌后工作的同志提供一些保护。但他还是没有写完,当枪声响起时,铅笔还握在他的手中,纸上最后一个“人”字也只写了一半。 妻子吴雪亚对丈夫的“失踪”始终心存疑虑,1949年南京解放后,她开始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街坊邻居都说周镐跟着国民政府去了台湾,但她从丈夫留下的日记中发现了蛛丝马迹。 这本日记用暗语记录了周镐的工作经历,其中提到了他营救地下党员的细节,以及对军统内部腐败的不满。更重要的是,日记中夹着一张徐楚光烈士证明书的抄件,旁边写着:“今日捐薪俸购盘尼西林二十箱,楚光兄笑我倾家荡产救国难”。 凭借着这些线索,吴雪亚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申诉之路。她先后跑遍了北京、上海、南京的各级政府部门,但每次听到“军统少将”四个字,接待干部都会皱眉摇头。 1955年新调任的上海市统战部张副专员仔细阅读了周镐的日记,发现其中记录的情报工作细节与档案记载高度吻合。调查组顺着这条线索,在市档案馆找到了关键证据。 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柜里,工作人员发现了周佛海当年写给蒋介石的密信,信中提到:“周镐此人虽在伪府供职,实为我方潜伏人员,建议继续留用。”蒋介石在信件上批示:“此人留除奸用”六个红字。 这份文件证实了周镐的真实身份,周镐也被追认为抗日阵亡将士,当吴雪雅看完文件后,在日记末页写下了:“十六载寒暑易节,君心可昭日月”。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从军统少将到中共特别党员——追忆我的父亲周镐)
1948年,军统少将周镐突然人间蒸发,妻子认为他是远赴台湾,殊不知丈夫早已在19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18 02:03: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