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朝鲜战争,志愿军通信员受重伤被围,美军想要俘虏他,200个大兵正要动手

墟史往事 2025-07-18 10:20:53

1953年朝鲜战争,志愿军通信员受重伤被围,美军想要俘虏他,200个大兵正要动手时,通信员突然举起一个木箱,就把他们吓得四散而逃![凝视]

1953年7月13日,朝鲜战场883.7高地,志愿军60军179师8连3班通信员潘正光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用一个爆破筒木箱成功迫退200余名美军的进攻。这一战术行动后来被军事史学家称为“心理战的典型案例”。

当时正值夏季反击战第二阶段,美军第7师对883.7高地发起连续攻击。该高地海拔883。7米,是控制金城以南交通要道的关键制高点。

7月11日起,美军动用一个营的兵力轮番进攻,志愿军8连3班8名战士奉命坚守前沿阵地。经过48小时激战,阵地上仅剩潘正光和重伤员张德山两人。

美军第7次进攻开始时,潘正光手中只剩一个爆破筒和三枚手榴弹,面对蜂拥而上的美军,他引爆爆破筒,炸死炸伤前沿美军12人。随后投出全部手榴弹,暂时阻止了美军冲锋。

弹药耗尽后,美军改用小股部队多路包抄,潘正光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在不同射击位置开火,每开一枪立即转移,持续3小时。美军误判阵地兵力,始终未能突破50米警戒线。

战斗间隙,潘正光返回连部汇报情况,指导员派卫生员随他救治伤员,途中遭遇美军巡逻队。潘正光抓起医疗箱做投弹动作,美军立即卧倒隐蔽。利用这个时机,他和卫生员成功转移了重伤员张德山。

这个细节揭示了当时美军的心理状态:连续伤亡和夜间作战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对任何可能的爆炸物都极度敏感。潘正光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用医疗箱成功实施了“虚张声势”。

最后阶段,美军用炸药包炸毁了机枪工事的一半,潘正光握着最后一枚手榴弹,准备与冲上来的美军同归于尽。此时志愿军增援部队赶到,美军撤退。

据179师作战日志记载,这次战斗中潘正光击毙击伤美军160余人,成功守住阵地达17小时。他因此荣获志愿军特等功臣称号,所在班被授予“英雄班”称号。

这个战例在军事教学中被作为“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美军在装备和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但在战术心理层面处于劣势。潘正光的成功在于准确判断了敌军心理状态,并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

从战术角度分析,潘正光的行动体现了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对战场态势的准确判断,二是对敌军心理的精确把握,三是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种“智胜”思路在现代军事理论中仍有参考价值。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类似的战例还有很多,黄继光堵枪眼、邱少云潜伏、杨根思守高地,这些战斗都体现了中国军人在极端困境下的应变能力和战斗意志。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883.7高地的战斗发生在停战前14天,成为朝鲜战争末期志愿军坚守阵地的重要战例。

潘正光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1990年在家乡病逝,他生前很少提及这段经历,只是在部队史料征集时提供了一些细节补充。

这个故事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智慧和勇气能够创造多大的战术优势?现代战争中,这种“心理战”要素是否仍然重要?

你认为潘正光最关键的决策是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指挥官,会如何评估这种“以假乱真”的战术价值?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